2010年考研最新政治分析题

2010年01月07日 来源:求学.跨考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08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资金流量表显示,2005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6.95%、14.8%和58.25%,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6.35个、0.46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6.85个百分点;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企业、政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4.43%、18.69%和56.88%,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7.18个、3.02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10.21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47%、52.12%,与1995年相比仅提高0.49个、2.75个百分点,与1992年相比仅提高0.6个、3.17个百分点。
    
    1996—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从59.2%下降到49.9%,十年间下降9.3个百分点;投资率从38.8%上升到42.5%,上升3.7个百分点。1996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在25%以上,有的年份超过30%。1996—2006年,居民消费率由45.8%下降到36.2%,下降9.6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7%、26.6%、26%、23.9%、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1%、13.3%、12.9%、13.7%、16.8%,投资增长远远快于消费增长。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2)如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两个比重”?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总体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过多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购买力的基础,劳动报酬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带来一系列内部结构失衡。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偏低、投资率偏高。二是居民储蓄率偏高、消费率下降。三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这表明人民群众没有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国民收入分调整配格局势在必行。
    
    (2)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四是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五是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保持顺差。2002—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分别是354亿、323亿,459亿、527亿,686.59亿、1106亿,1019亿、544亿,1775亿、533亿,561亿、2622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前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266亿美元,同比少增507亿美元。不过,三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410亿美元,同比多增442亿美元,9月当月外储增加618亿美元。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出台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汇改以来,人民币的汇率已经升值了20%。
    
    (1)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
    
    (2)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原因。
    
    (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要点】
    
    (1)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外汇收入与外汇支出的总称。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和逆差都需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而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会使国际储备增加过快,在一定程度影响国民消费和福利,使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同时还会产生贸易摩擦,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2)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增加,直接推动了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其次,相对充裕的外汇储备也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关键领域改革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增强了我国对外偿付和抗风险能力。但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央行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增加,流动性管理更加复杂,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加贸易摩擦。第三,加大国际资本冲击风险,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快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目前美元兑人民币为6.8元左右。人民币升值, 意味着中国购买力的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外部环境;使进口商品变得便宜,从而有利于我国进口需要的原料产品。总之,人民币升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表明中国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