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题

2009年11月19日 来源:考试大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与重要知识点: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管世界的辩证统一。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理论的观点
    3.“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0.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3.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8.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1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2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2.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3.价值评价是判明()
    A.客体是什么
    B.客体怎么样
    C.客体对主体的利与害
    D.客体本身的事实性质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是()
    A.《实践论》
    B.《矛盾论》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自由王国()
    A.是指人们可以创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B.是指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C.是指人们获得绝对自由那样一种社会形态
    D.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