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题

2009年11月19日 来源:考试大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7.“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28.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磁场影响电流
    B.温室可以生长反季节蔬菜
    C.闪电后必然有雷鸣
    D.实践出真知
    29.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解释“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这两句话的异同()
    A.“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捞针”是可能的
    B.“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是不现实的可能性
    C.“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D.“水中捞月”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30.“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31.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3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包括()
    A.客观规律性要服从主观能动性
    B.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性
    C.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
    3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35.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36.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
    37.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38.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
    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过程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9.“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40.“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经验论观点
    三、分析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2.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南昆铁路从南宁盆地爬上云贵高原,其高差为1940米,它在有“地质博览,地下迷宫”之称的地质环境中,一路穿过258座隧道,经过476座大中桥梁,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近三分之一。在中外铁路史上,是空前的。打通属于九级地震区的草原勘测和科技攻关,通过反复勘测掌握了山内“隐形水库”的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经过周密策划决定造船进洞治理塌方和涌水。在职工的支持下,由23名党员组成的“敢死队”乘3只小船进入掌子面,同大山进行短兵相接的较量,终于制服了涌水、泥石流和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南昆铁路的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7.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8.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批评“杀鸡取蛋”的荒唐行为,因为它违背了“养鸡生蛋”的规律。然而,在领导工作中,类似的事却不少。例如,一些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为追求所谓政绩,不顾现实可能,到处铺摊子、上项目,使财力不堪重负。有的地方不抓教育和科学,甚至把发展教育和科学的钱挪用于其他项目。有的地方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不惜破坏环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造成生态失衡,灾害频繁。企业实行厂长、经理目标责任制后,有的企业负责人不顾工厂后劲,不抓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拼设备,拼消耗,搞掠夺性生产等等。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短期行为”。
    请回答:
    (1)“短期行为”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哪些基本原理?
    (2)怎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领导工作中克服“短期行为”?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20多年前,A村的农民为生计所迫而冒险探索,进行大包干,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20多年来,A村的粮食产量增长了20多倍,人均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元增长到2500元。A村人津津乐道,吃的是白面馍,住的是砖瓦房,认为改革已成功。10多年来,A村农业生产基本还是传统的一稻一麦的方式,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材料2
    B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
    80年代中期,B村适时调整该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使全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90年代中期,B村又以发展产业化经营和优化经济结构为新一轮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A、B两村20多年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请你谈谈对这一哲学道理的理解。
    (2)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上述哲学道理的?
    (3)A、B两村20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什么哲学启示?
    11.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