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题

2009年11月19日 来源:考试大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
    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
    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12.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
    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
    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14.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1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其特征有()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