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题
2009年11月19日
来源:考试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3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观点
3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4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
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5.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3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观点
3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4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
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5.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