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穿新鞋走老路?

2012年12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硕士
    
    ——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
    
    ■记者 高靓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专业硕士升温的现象?
    
    阎凤桥:专业硕士的产生、发展,是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大大增加,加之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与劳动力市场匹配之间出现的问题,迫使高等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也相应扩大规模。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应运而生。从长远看,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以后,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增加,分化是必然的趋势。研究生教育分成学术和专业两类是必要和合理的,但是,目前无论办学条件还是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都还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记者:您认为专业硕士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呢?
    
    阎凤桥:第一,要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专业学位。我们到美国考察发现,美国大学设置一个专业,需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论证,只有条件齐备的时候才能批准设立这个专业。现在我们开办一个专业的要求相对简单。特别是专业硕士,很多学校觉得招生规模扩大了,又可以收费,所以大家都要做。
    
    第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师资的问题可以有3种方式解决。一要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再教育的过程,使其具备从事专业教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对新进教师增加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使其能从事专业教育。三是与目标就业单位合作,鼓励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制订过程,让职场中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专长的人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要建立机制,促进教育和社会行业部门的合作和联系。目前,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践和应用仍是短板。比如,我们设想的让企业中具有教学能力和职业专长的人进入学校,实施起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主要是社会机制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用人单位的目的是选人才,而市场中并不缺少可供选择的对象,这些人用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因此用人单位就觉得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精力介入教育过程。还有培养方案不够专业的问题,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非常清晰,那么这个信号就会清晰地反映到培养模式上,如果职业的要求本身就是模糊的,那么反映到人才培养上也只能是宽泛的。我想,如果真正开设出一批专业要求很高、培养出的学生能进入预想的工作岗位、将来工资待遇也很高的专业学位,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吸引力。
    
    记者:硕士研究生的应用和实践技能毕竟不同于职业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这种高端的应用型人才呢?
    
    阎凤桥:现在很少有人能够终身从事某个职业,即使同一职业,岗位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用人单位“来了就能用”的要求,和学校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我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把自己限定得过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也需要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专业硕士的基础还是一般性的知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一些面向职业和应用的模块。
    
    教育的作用是多样的,并不只是培养有特定技能的劳动力。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培养人的认知能力,现在应该关注非认知能力。研究表明,接受更长时间教育的人比一般人劳动生产力更高,原因一部分在于他的认知能力,还有一部分在于他的非认知能力,比如,思维方式的改变、创造性的工作,还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过去关注不够的,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这部分价值。
    
    记者:从国外的经验看,是否也存在着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划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阎凤桥:目前,因为处在特定发展阶段,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上。但是,从美国的经验看,既有一套比较明确的制度,同时又不是两类学位割裂开来实行“双轨制”。以哈佛大学为例,研究生教育由文理研究生院和若干专业学院构成。如果你希望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那么就要到文理研究生院去学习,专业学院只能授予专业博士学位。但是,专业学院的学生既可以面向就业,也可以从事研究工作。这样既保证了每个阶段都给学生多种选择,又保证了两类学位之间的明确界限。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硕士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而我们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而且是一种急速发展,我们应有信心和耐心,不能因为当下存在的问题就排除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