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穿新鞋走老路?

2012年12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趋同的背后有隐忧
    
    【按照规定,专业硕士培养中,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情况不容乐观。在一些高校,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学制都是两年半,培养环节也几近相同: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参加科研、写论文,最后半年找工作。】
    
    如果说待遇上“没什么区别”,反映了专业学位硕士的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培养方式上的“没什么区别”,却令人担忧。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跟学术硕士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专业课一起上,英语、政治分开上。”按照某校风景园林专业一位在读专业硕士的说法,冲着“主攻方向在技术或工作实战方面”而去的考生小赵恐怕要失望了。
    
    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专业的刘峰对照课程表,得出“该专业与多个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存在交叉”的结论,“有4门专业选修课与学术型硕士的养殖专业类似,4门领域主课与学术型硕士的渔业捕捞资源专业类似”。刘峰说。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分析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课程基本集中在第一年,除去必修的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其他课程并不多,且选课由学生和导师协商确定。虽然学校希望学生更多地去选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比如一些工程类的课程,但是目前只是引导,没有强制性的要求,通常让导师把关。”
    
    按照规定,专业硕士培养中,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情况不容乐观。
    
    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的教育硕士并没有特定的实践教学,第二年的实习通常由学生自己找接收单位,大多数学生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
    
    在上海交大,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学制都是两年半,环节也几近相同: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参加科研、写论文,最后半年主要用于找工作。胡昊坦陈,“专业硕士的实践环节最有挑战性,目前我们落实得并不理想。”
    
    对于文件中所提出的“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没有实行”,还有人说:“培养计划中是有什么双导师制,后来也不了了之。”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小吕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但考虑到比较麻烦,很多学生基本上还是只选择校内导师。”
    
    正是因为“区别不大”,专业硕士开始被人质疑为“第二学术硕士”。而对于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并不否认。
    
    在众多专业硕士中,护理硕士应该属于实践性最强的一类,但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还是认为,“不同方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不足”。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护理硕士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而目前较受考生欢迎的金融硕士,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较强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但是,要通过两年全日制学习,将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这里存在‘产品’和‘原材料’的错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说。山东大学金融系副主任陈晓莉则认为:“目前的授课老师多为学院派,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郭学东告诉记者,该校在培养工程硕士时,也遇到了校企合作的难题,“有的企业因为涉及知识产权、保密等问题,不允许学生真正参与到重要工作中。专业硕士需要的实践与本科生不同,如果去企业只是做一些没有技术性的杂活,对学生很难有提升。”
    
    “学生不愿意去实践,也是一个问题。”北京大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许多学生报考专业硕士,主要是冲着北大这块牌子来的,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他的兴趣点还在研究上。”这位老师自己带的第一名专业硕士,就在二年级时顺利获得“直博”资格。
    
    专业硕士如何回归本义
    
    【让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挂钩、与企业项目挂钩;延长学制,增加校外实习时间;将学生的实践与导师的横向课题联系起来……各地、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要多种形式,避免一刀切。】
    
    目前,针对专业硕士发展中的“特色”、“师资”等短板,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
    
    地处珠三角的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当地加工制造企业众多的特点,以工程硕士为突破口,正在探索一条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培养方式。
    
    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延明说,校外实践基地往往存在着“重挂牌轻使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从合作基础和培养条件两方面明确了实践基地的认定条件,定期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实践基地,不再派遣学生。同时,该校提倡“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让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挂钩、与企业项目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09级一位学生在某化纤企业通过大量实验,革新了某项纤维工艺,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校化工学院一位学生采用过程模拟软件对化工生产设备及过程进行全流程模拟优化,使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能30%,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还通过组织安全、知识产权和保密教育,100%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校方责任保险,学院、导师、学生和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最不被看好的”第一批通过调剂入校的专业硕士,到毕业时已基本被认可。这些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7.5%,其中85.3%进入企业工作。
    
    山东大学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将基本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学生在第二学年到学校设立的实习基地实习1年。为了解决去企业实习难的问题,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在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设置研究生实习基地,免费提供学生住宿,由接收企业提供研究生奖学金。
    
    “学生出去实习一年,这一点山东大学做得很扎实。”曾经和山东大学进行过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对这种方式很认可,但他同时也强调,“各地、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一定要多种形式,避免一刀切。对于上海交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需要探索新的实习模式。”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做法是,将专业硕士的实践与导师的横向课题联系起来,横向课题通常是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企业联系很多,这样一来,研究和实践可以兼顾,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上海交大正在本校的四大工科学院,尝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试验基地等,建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校内实践基地。
    
    胡昊说:“我认为,在让专业硕士变得更‘专业’的同时,也应该让学术硕士变得更‘学术’。我们中国的理工科,放到国际上来说,大都属于应用型研究。目前导师考虑研究经费、成果,学生考虑就业等现实问题比较多,将来学术硕士是不是也可以更多地凭兴趣做一些基础性研究?”
    
    改革从未止步。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分道扬镳”,凸显各自特色,这一天相信不会太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