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政治全程预测三十题
2010年01月05日
来源:新东方在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十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
1、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是什么关系?毛泽东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革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它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伟大使命。它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代表着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在中国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特殊的困难。有利的条件是: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②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使中国共产党又有了一个好的阶级基础;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特殊的困难是: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还不长,党成立后又忙于实际斗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于实践;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特别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作为主要战略阵地以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③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④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特殊困难。
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毛泽东特别强调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起来。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3、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对此,全党要认识到,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界历史上一些大党、老党、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甚至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自身建设,不能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十四、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及其历史经验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问题,就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争取同盟军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几个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不同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内容的特点:
(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新三民主义。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后的国民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但是,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国民党右派集团1927年背叛了革命。这样,革命统一战线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所以统一战线营垒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基本上是这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主要目标。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最终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了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共同目标是抵抗日本的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是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并且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和维护了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内容和特点。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前几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这个统一战线规模广大,包括了全体中国人民在内;二是这个统一战线非常巩固,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能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3、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其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是由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其二,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第一个联盟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次要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其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即对其革命性的一面,采取联合的政策,对其动摇妥协的一面,进行必要的斗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大资产阶级也会推行两面政策,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的暂时的联盟,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革命是在同资产阶级长期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