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政治全程预测三十题
2010年01月05日
来源:新东方在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二十七、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政治多极化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时期。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是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迄今,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显。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的角色,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加强对话,向亚太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以跻身于亚太与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
俄罗斯经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它不甘于在国际政治中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是普京任总统后,转而采取日趋强硬和独立的外交政策。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是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从以上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另外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最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的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的是依赖资本输出。
二十八、中美关系
1.奥巴马政府接收了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和华尔街金融危机两大政治遗产,并且面对着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新情况,中美关系在经贸合作、国际反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共同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等新的合作基础上,在终结单边主义奉行“多边合作伙伴外交”、“巧实力外交”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美关系开始走出了“对抗—缓和—再对抗—再缓和”的怪圈,奥巴马政府上任伊始,就有人提出“G2”构想,美国政府也把小布什时期的“经济战略对话机制”提升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新高度,奥巴马成为执政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首个美国总统。把中国作为中美以至一系列重大世界问题的“非盟友战略对话”国家,并且提出中美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关系,要求共同促进“全面的积极的合作的中美关系”;是“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在应对金融危机,开展气候外交、倡导新能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比较重大的战略互助和合作,出现了走向两国“霸权/挑战”关系的窠臼。
2.一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遵守这个体系的游戏规则,与美国及其体系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中美双方不只是利益相关者,而且是建设性合作关系,有竞争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是建设性合作中的竞争关系。
3.胡锦涛就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提出五点重要主张:
(1)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2)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和其他各级别对话磋商。
(3)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4)继续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
(5)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4.所谓G2“中美国”,原意是指当今世界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的中国制造产品供美国消费,美国印制美元以发行美国国债及其他债券的形式换取中国财富的利益共同体,以及这个利益共同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即中国以产品制造及其巨量的资源消耗,美国以高水平的国内消费及其外贸逆差、财政赤字共同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成为美国主导全球经济体系和中美利益共同体中的合作者、被驯服者。
对于国际上G2的议论,中国领导人始终保持低调,中国愿意加强与美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合作,同舟共济,共度时艰,但是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民主化的立场不动摇。中国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始终主张的是从整体上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不当头,不搞霸权,对“两国集团”不感兴趣。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民主化,反对由一二个大国决定世界重大问题,操纵中小国家命运;不搞大国集团,更不搞“合作霸权”。中国代表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主张和根本利益,对争取本国的世界领导权以至大国霸权并不热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