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治真题解析
2012年07月18日
来源:三仁网校 肖秀荣教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4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案要点】(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2分)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2分)(注:如果考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2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2分)
(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4分)
【考点点拨】个性与共性,认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真理和谬误;创新意识与社会实践及辩证思维
【试题简析】这是一道有相当难度的题目。主要难在如何找出两个材料列举的两个事例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我曾经多次强调,哲学分析题出题的一贯风格是“题目灵活,答案规范”。题目的设计一般是讲一个或者几个故事,考一个或者几个原理,然后再加以引申。所以,应对哲学分析题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过好审题关。应当讲,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提问(提问往往包含重要的考点提示),是能够找到相应的考点的。
材料1讲的是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碎花瓶理论”的事情。而这个理论,帮助了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问就是问“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很清楚,这里涉及的是如何从个别中得出一般结论,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个别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一般是指事物在现象和本质上的共同之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别必须与一般相联结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可以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它事物,如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材料2讲的是美国一代剪輯大師迪迪?艾伦在出现剪辑“错误”正准备“纠正”“错误”时,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地莓小盆景,从而引发联想,发明了“错位剪辑”方法,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就材料2 介绍的发明“错位剪辑”方法本身来看,实际上涉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材料2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忽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一个是“猛然”(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注意这两个词,就很容易联想到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牛顿从苹果落地产生灵感,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材料2 不是局限于“错位剪辑”方法的发明过程,而是着重于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据此,第二问的发问把问题从发明“错位剪辑”方法过程本身引开了,引到了另一个问题上了: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这样,就把考点明确指向真理与谬误及其关系上了。真理与谬误这个知识点,是教材中讲的很清楚的一个知识点,而且,两年前的2010年的第34题(也是哲学的分析题,题目以梅兰芳“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作为材料)已经考过这个知识点。应该讲,只要考点判断正确,答案并不难。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别(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在明确了第一问、第二问的考点后,第三问“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也就比较好回答了。问题虽然是发散式的,但还是要抓住要点,主要是要结合材料1、2 两例来说明。一是强调实践;二是重视辩证思维,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科学发展史说明,科学活动中的某种“偶然”常常可能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曾经有一种说法叫“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是完全错误的。把偶然性看做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科学,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
【命题人说】过去命题中曾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同一个知识点三年之内不会重考。现在看来,这一“潜规则”已被突破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2010年刚出了分析题,2012年又一次命题了。不仅分析题如此,选择题也有类似的情况:量变质变规律,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出了选择题。这就告诉我们,重要的考点是要不惜反复考查的,这是我们在进行2013年的复习中必须关注的。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调至3000元。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82707人提出的意见23万余件。82536人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发表意见,其中要求提高起征点的意见高达83%。
2011年5月10日和20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座谈会,还分别听取11位专家和16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群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公众对草案的意见。
6月27日,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再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二审稿对3000元起征点仍未作修改。在审议过程中,有委员表示,网上征求意见中,要求提高起征点的占83%。对如此集中的意见,草案未充分回应,很难向公众解释清楚。更有委员指出,个人所得税法不是5000元、3000元的问题,而是如何更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和老百姓的关注问题。
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作如下修改:一、第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二、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11年6月30日、2011年7月1日)
材料2
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一方面,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后,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减轻。工薪收入者纳税面调整后,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使绝大部分工薪所得纳税人在享受提高减除费用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减轻税负。这两个措施是不一样的,减除费用的提高是普惠,通过税率级距调整进行结构性的变化,是使中低收入纳税群体在减税基础上进一步减税。此外,适当扩大低档税率和最高档税率的适用范围,使低税率向大部分纳税人倾斜。其次,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变化联动,能够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得到的减税好处以后,适当增加一些税负。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11年6月30日)
(1)此次个税法修改过程如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5分)
(2)结合此次个税法的修改,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5分)
【答案要点】(1)全国人大常委会吸收各方意见,对草案相关条款做出修改,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体现。(3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对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尊重。人民群众踊跃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是公民积极有序参与国家决策的体现。(2分)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此次个税法的修改,紧紧抓住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当前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分)现阶段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要求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此次个税法的修改,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2分)
【考点点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试题简析】这是一道跨章的综合性题目,是很有水平的一道题。水平就体现在,虽然是跨章的综合性题目,但并不显得勉强,而是把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选择的材料很典型、很有意义,而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析题出题的一贯风格是“题目规范,答案灵活”。审题并不难,但答案要写得全面、准确,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一问要紧紧结合材料1关于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的讨论变化过程,尤其要注意材料中提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82707人提出的意见23万余件。82536人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发表意见,其中要求提高起征点的意见高达83%”,以及“更有委员指出,个人所得税法不是5000元、3000元的问题,而是如何更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和老百姓的关注问题”,最后人大常委会决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整个过程,既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又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的突出作用(起征点为3500元的决定最后由人大常委会做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生动体现。
第二问相对容易些。结合材料2可以看出,我国个税法的修改是为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更好地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体现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是: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四要取缔非法收入;五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
【命题人说】这是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2013年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析题的命题有可能沿用这一模式(即跨章的综合性题目)。在预测2013年的命题时,要重视这一命题动向。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科2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材料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5分)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5分)
【答案要点】(1)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1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2分)革命的目的不只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因此即使是汉族人当皇帝,也必须革命。(2分)
(2)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2分)
【考点点拨】辛亥革命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最忠实的继承者
【试题简析】这是一道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命制的题目,是很有特色的一道题。题目的设计新颖,体现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精神——既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总体上讲,题目难度适当,考查的是本学科的核心的知识点。
材料1引述了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一段论述。孙中山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欧美的提出与实现过程,强调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即政治革命)不是分两次去做,而必须同时进行,“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题目就此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实际上就是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必要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国际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材料引述的孙中山关于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欧美的提出与实现过程,就是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国际背景:从世界范围看,民族民主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辛亥革命的特定的历史条件是: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清政府已经是帝国主义的“鹰犬”,成为中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革命的目的不只是推翻清王朝,而是要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所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材料2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毛泽东说,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材料3引述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讲话。讲话既肯定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又指出辛亥革命的“三个没有”,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实际上是要综合材料2和材料3的内容。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做了详细的阐述。但由于题目只要求回答“最忠实的继承者”,所以只要把与此有关的内容写上就可以了:第一,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第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命题人说】从2010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正式作为考研政治的考试科目以来,这门课分析题的命题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与纪念日密切联系。2010年的考题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联系;2011年的考题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相联系;2012年考题与辛亥革命100周年相联系。第二,政治性很强。第三,综合性很强。这是考生在准备2013年考试时要重视的。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这是孙东林和哥哥孙水林的共同准则。1989年,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一同组建起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接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此后的20年中,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孙东林从未拖欠过工人的工资。有时工程款不能及时拿到,他四处借钱,也要坚持将工资按时发放。他说,“诚信,是为人之道,也是立足之本。”
2010年2月9日,在天津承包建筑工程的孙水林,为抢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返乡的农民工发放工资,不顾路途遥远、天气恶劣,连夜赶路千里送薪。不料,2月10日凌晨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得知噩耗,孙东林悲痛不已。为了替哥哥完成遗愿,他带上哥哥车上的26万元钱,连续驱车15小时,返乡代兄为农民工发放工资。两天未合眼的孙东林流着眼泪赶回家中,和老人商议决定,先替哥哥完成遗愿,年前发完工钱再办丧事。他自己垫上6万以后,还差1万多元。这个时候,他们的老母亲拿着1万块现金交到儿子手上。这可是老人家的养老钱呀!
随后,孙家立即让工友互相通知上门领钱。发工钱的时候,孙东林和工友们找不到账单,都是凭着一本“良心账”,工友们说多少,孙东林就给多少。腊月二十九晚上,33.6万元工钱全部发完,竟与哥哥遇难前哥俩说过的数额相差无几。69名拿着工钱的工友对孙东林说“明年我们跟你接着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1年8月7日)
(1)基于“信义兄弟”这个事例,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
(2)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4分)
【答案要点】(1)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道德的根本,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分)“信义兄弟”这件事,感动人们的是孙家和工友共同表现出来的诚信为本的美德。哥哥视诚信为生命,弟弟生死接力,母亲信义为先,工友真诚相待,体现的都是人们以信为本的优良品德。这一信义之举体现了诚信美德的凝聚力和影响力。(4分)
(2)诚实信用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要求就越高。(2分)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必须信守合同,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孙家虽然惨遭不幸,仍然切实履行了按时发放工钱的承诺,这正是法律精神的体现。(2分)
【考点点拨】诚信及其道德力量,诚信在法律关系中的意义
【试题简析】“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的事迹在2010年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人。这道题以此为材料考查诚信问题,应当讲是很有意义的。材料在介绍了“信义兄弟”的事迹后,提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这就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回答怎样理解诚信。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其次,要回答诚信的道德力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理论上说,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为人之道,立足之本,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对个人、单位、社会、国家都十分重要。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个体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提问中要求结合“信义兄弟”这个事例回答诚信的道德力量,这就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以孙东林孙水林兄弟以及他们的母亲为一方,以工友们为另一方,大家都讲诚信,都体现了以信为本的优良品德,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体现了诚信美德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第二问: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这也要从两个方面作答。首先,要回答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既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缺一不可。其次,要从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回答。应当讲,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信用在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要求就越高。同时,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必须信守合同,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除去依法遵守合同约定外,也须坚守信用原则。孙家虽然惨遭不幸,仍履行了按时发放工钱的承诺,这是法律精神的要求和体现。只有把这些知识点都写上,才算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命题人说】从2010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正式作为考研政治的考试科目以来,这门课分析题的命题风格可以用“中规中矩”四个字来形容。对于一门刚刚列入考试的科目来说,这样命题无疑是很正确的。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门课命题的难度是在“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的,这也是很必要的。只要把2012年的第37题与2010年的第37题对照一下,就不难看出,虽然这两年的题目都涉及到道德与法律的作用的考点,但2012年题目中作为考点的法律,已经涉及到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了。这与2010年的从文明出行来考查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需要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深入很多了。我们在应对2013年的这门课程时,要注意到这门课命题难度在加大这一动向。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在胡锦涛主席2011年访美前夕,从1月17日起,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在这里明艳绽放——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在这段时长60秒的宣传片中,不仅有袁隆平、杨利伟、姚明等各领域杰出代表,还有“轮椅天使”金晶、“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辈子在献血”的郭明义等感动中国的普通百姓。他们都面带微笑,神色自信,于静默之间传递着中国的声音。
历史翻回到1904年5月的一天,在一家银行的外墙,贴出了时报广场上的第一张广告。100多年来,这里广告的每一次变幻刷新,都展示着时代的表情。可是在这当中,鲜有中国人的面孔和身影。百年沧桑,终以微笑定格。来到“世界的十字路口”,中国人自信、平和、友好。
摘编自人民网(2011年1月20日)
材料2
作为《人物篇》的姐妹篇,一部时长17分钟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自2011年2月3日起将陆续在亚洲、欧美等地的多家电视台播出。《角度篇》分为“开放而有自信”、“发展而能共享”等8个部分,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丰富、多元的中国,其中70%以上的画面呈现的都是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回避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生存现状在片中多次出现。这部国家形象片看似一些“视觉碎片”,但能够让世人从中读出一个比较真实、鲜活的当代中国。
摘编自新华网(2011年2月2日)
材料3
从2009年“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片,到2011年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如此集中地向西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还是第一次。有评论认为,这几部短片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神风貌,每个人的笑容都那么阳光,让人油然而生到中国看看的愿望;还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国际形象公关”的又一次主动出击,愈趋自信的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自己,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也有报道说,中国的宣传片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之前的“盛大派对”,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摘编自人民网(2011年1月20日)
(1)分析“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4分)
(2)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有何作用?(4分)
【答案要点】(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广泛,但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虑和误解,甚至根深蒂固的偏见。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才能消除误解,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4分)
(2)软实力包括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内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1分)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3分)(注:如果考生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考点点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国家形象宣传,软实力
【试题简析】这道题与2010年的第38 道题的设计思路如出一辙。2010年的第38 题是以中国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正式播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为材料考查相关的知识点;而今年的这道题是以中国有关部门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所作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角度篇》为材料,考查相关的知识点。题目共两问:第一问是要求分析有些评论所认为的这几部短片表明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两个方面来说明,通过国家公关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的必要性。第二问是要求回答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这也要从两方面回答,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软实力,然后把国家形象宣传与软实力的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应当讲,这两个问题难度都不算大,考生只要根据已学知识,结合《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并适当吸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就能作出答案了。
【命题人说】 从2010年开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分析题由原来的选做题变为必做题。从三年来出的三道分析题来看,本课程的命题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题目考查的内容都是中国的或者与中国有关的;二是题目与《形势与政策》联系非常密切(如2011年的谈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三是综合性比较强,往往与其它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命题(如2010年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涉及创新、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内容);四是题目的学科性在淡化,题目考查的不少内容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科的知识点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题目“形难实易”,实际难度在下降。这可能是考虑到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的考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学习过这门课。还应当指出,2012年这门课的分析题的分值由原来的10分降为8分,估计2013年的分值仍将如此。应对2013年,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容;同时,要特别关注一年中的《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论述。2012年是中美发表上海公报40周年,也是中日建交40周年,这些重大事件也是考生要关注的。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