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政治真题解析

2012年07月18日 来源:三仁网校 肖秀荣教授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BCD
    
    【考点点拨】新事物的含义及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内容,考点是新事物的含义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题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产生于旧事物之后的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A项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BCD三个选项正确。
    
    18.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答案】ABC
    
    【考点点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的内容,考点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但是,有些人故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歪曲为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耶鲁大学出版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的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就有这种观点。其实,这不是一种新观点。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批驳过类似的观点。1890年9月,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6——696页,1995年第2版)因此,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ABC三个选项符合本题题干的要求,是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而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作具体的区分: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历史发展。D项观点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歪曲,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不选。
    
    19.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CD
    
    【考点点拨】商品价值的内涵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的内容,考点是商品价值的内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选项C和D是正确的。选项A是错误的,因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的源泉包括人类劳动和原材料等。选项B也是错误的,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0.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除了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上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外,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实证的剖析,科学地论证了
    
    A.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B.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的趋势
    
    C.资本主义灭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D.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答案】ABD
    
    【考点点拨】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的内容,考点是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除了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上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外,其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说明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所以,ABD三个选项是正确答案。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灭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比如说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方式;是走城市包围农村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提出一般的原则的意见,从来不做具体的回答,因而,C是错误的选项。
    
    2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答案】ABCD
    
    【考点点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的内容,考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有五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此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ABCD四个选项都是正确选项。
    
    2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促进经济增长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向依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协调推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答案】ABD
    
    【考点点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的内容,考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C不符合题意。
    
    23.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
    
    A.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族素养,为进一步发展民主创造了条件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C.为基层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更多机会
    
    D.为基层群众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创造了条件
    
    【答案】ABD
    
    【考点点拨】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九章的内容,考点是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范畴。我们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发展基层民主,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也为基层群众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创造了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我国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由人民选举代表进行管理的,不是基层群众直接参与,C错误。
    
    24.十七大以来,党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这是基于
    
    A.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D.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答案】ABD
    
    【考点点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的内容,考点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ABD选项正确。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增长很快,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左右。但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称之为支柱性产业。2011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国家文化部的预测,如果照现在的年增长速度,我国文化产业到2016年时,有望成为支柱性产业。故C选项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符合事实,是错误项。
    
    2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
    
    A.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B.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C.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D.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答案】ABCD
    
    【考点点拨】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的内容,考点是如何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因此,ABCD四个选项均为正确答案。
    
    26.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答案】BC
    
    【考点点拨】清政府与美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的内容,考点是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10月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故BC是正确答案。《虎门条约》是中英签订的条约,不符合题意,故A不选;《天津条约》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不符合题意,D不选。
    
    2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震惊于列强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洋务运动由此兴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军事学堂
    
    D.法政学堂
    
    【答案】ABC
    
    【考点点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的内容,考点是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事业。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洋务派在中国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
    
    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有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洋务派没有创办法政学堂,D不正确。
    
    28.一般说来,游击战争是个战术问题。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是因为它
    
    A.主要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而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
    
    B.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而不是次要作战方式
    
    C.是大规模的,而不是小规模的
    
    D.是进攻战,而不是防御战
    
    【答案】AC
    
    【考点点拨】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的内容,考点是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全面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强调,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是因为“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抗日游击战争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故A、C两个选项正确。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游击战才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故B不选。游击战并不只是进攻而不防御。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地阐述了“游击战争的战略进攻”、“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并指出基本方针必须是进攻的,但也要有防御,“游击战争不仅战略上有防御,战术上也是有防御的”。所以,D也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29.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强调指出
    
    A.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答案】ABCD
    
    【考点点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第七章的内容,考点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也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
    
    要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所以,ABCD四个选项都是正确选项。
    
    3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答案】ACD
    
    【考点点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的内容,考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ACD三个选项是正确选项。B项不符合题意,不选。
    
    3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A.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
    
    B.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
    
    C.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D.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答案】ABCD
    
    【考点点拨】爱国主义129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的内容,考点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爱国主义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首先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因此,A正确。爱国主义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因此,B正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C正确。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因此,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32.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ABC
    
    【考点点拨】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三大成就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ABC为正确选项,D项不符合题意,不选。
    
    33.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尽管对部分焦点议题分歧严重,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会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包括
    
    A.达成涵盖所有缔约方的“国际法律框架”
    
    B.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C.继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D.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答案】BCD
    
    【考点点拨】德班气候会议的成就
    
    【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2011年12月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开幕,会议原定于12月9日晚闭幕,但由于各方对部分焦点问题分歧严重,争执不下,最后拖至当地时间11日凌晨闭幕。大会通过了《议定书》工作组和《公约》之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决议,宣布继续《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开始实施。大会还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并将于2012年上半年投入工作,不晚于2015年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绿色气候基金正式在德班启动。但由于发达国家缺乏政治诚意,“巴厘路线图”谈判仍未完成,没有达成涵盖所有缔约方的“国际法律框架”。所以,BCD为正确选项。A 项不符合题意,不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