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二章(2) 3

2008年07月23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第一,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

  第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它具有重大哲学意义。其次,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第三,人工智能和意识的关系。

  其一,人脑或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人的生命有机体是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电脑是一种机械的物理装置,它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是纯粹机械的物理过程。

  其二,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脑的意识活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包含丰富的感情内容。电脑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对人脑意识活动的模拟,不具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的内容。例如,人在意识指导下的行动,总是要考虑到由这种行动所引起的后果,尽管人不能预料到行动的全部后果。而电脑表现出来的智能只是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考虑什么社会效果;电脑的动作是对特定指令的执行,完成这种动作本身不具有任何社会意义。

  其三,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电脑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开始工作,而这种“指令”是通过人脑预先将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的,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模拟在后。这就决定了电脑本身提不出任何一个新问题。就是说,不论电脑有多么强的“记忆力”,多么快的运算速度,多么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它都并不是能动的,它不可能具有像人脑那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电脑与人脑这些本质的区别,可以断定思维模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或超越人脑思维的水平。的确,电脑将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但人脑也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应当是人脑思维的发展决定着电脑模拟思维的发展,人脑的思维决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所控制和支配。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