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机械 |
专业介绍: |
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简介平顶山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拥有电气、测控、机电、物理等七大类共39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平台及多个地厅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学院建设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学院”为河南省首批产业学院,机械硕士点现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和“高端装备智能运维”两个研究方向,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培养引领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卓越人才。 软件学院简介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软件学院之一,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网络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等各类校内实践基地27个、占地8000平方米,并建立了26个校外实践基地,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高标准的培养需要。软件学院秉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理念,负责管理平顶山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鲲鹏产业学院由华为与河南省政府联合创建的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平顶山学院联合共建,是全国首家以培养鲲鹏生态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产业学院,将面向华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领域,培养基于鲲鹏云平台的软件适配、迁移和开发人才。 信息工程学院简介聚焦ICT产业的发展,平顶山学院汇聚产业和学科资源,于2015年成立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对接ICT端管边用产业链,开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引进西班牙马拉加大学优质资源,开设物联网工程(中外)和电子信息工程(中外)两个中外合作本科专业。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达1500余人。 师资队伍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的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40余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特聘教授8人,行业教师11人。其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河南省技术能手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1人、地厅级及校级带头人/骨干教师16人次,建设有省级工程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拥有各类机床、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等高端科研设备价值1500余万元,科研实力雄厚。 软件学院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博士14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博士省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8人,行业教师39人。拥有河南省大气细颗粒物(PM2.5)分子多维拓扑及致癌特性分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分析工程中心、河南省多模态数据智能分析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学科平台。
信息工程学院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1%;硕士博士教师达到93%,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51%;河南省委管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河南省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平顶山学院教学名师2人。 科研发展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工程研究中心、特色行业学院、创新科研团队等省级平台,面向国家、省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先进材料元器件高性能制造、煤炭矿山和高压电力装备关键零部件高效精密制造及其装备开展工作,主要研究高性能零件的形性协同制造、表面改性、寿命主动预控以及装备产业化的共性技术等。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级项目16项,横向项目30余项,成果转化2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超声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化”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与平高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研发系列产品19项,已推广应用15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加国内电气行业研发项目招标,以市场竞争的方式中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研究院、天津电力公司、平煤神马集团等单位科研项目13项。
软件学院教师近三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项目,本科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项目1项,省级项目60项,其中河南省国际科学合作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SCI论文53篇(一区论文3篇),CCF A类论文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学院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累计获奖1091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0余项,省级及以上奖励911余项。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分别获得208余项和336余项奖项,涵盖了50余项和93余项国家级奖励。截止到2024年7月,学生继续在这些竞赛中斩获72余项奖项,展现了学院学生在科研创新和学术竞赛中的持续进步和优异表现。 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有河南省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智慧医疗物联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三年,发表高质量论文43篇;地厅级及以上纵向项目59项(其中省级17项),申请发明专利25项。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承担横向课题52项,经费1570余万元;技术成果转让费190万元。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10部。 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以四大培养模块的课程体系为主,含公共基础教育(通识课程)、专业基础教育(专业课程)、专业前沿教育(领域前沿)、专业选修教育(学科交叉),实行“师生共创”、“双导师制”、“多平台协同训练”等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优势,整合人力资源,资源聚集、共享。毕业生未来发展规划包含就业和升学两部分,就业前景:积极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和鼓励学生向先进制造领域和高端装备智能运维行业研发部门、科研院所就业。升学规划: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博士学历提升或出国深造,继续学术研究。 软件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和创新“4226”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来自研究生实践单位的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创新“4226”人才培养模式以鲲鹏产业学院为平台,汇聚生态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针对学、训、创、用四个环节,依托团队工作室,采取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的双协同培养,实施学校和行业共同参与的双评价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平台、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等六个方面的深度对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提高。
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硕士的培养聚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具体目标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行业专属技能培养:根据行业特点,培养学生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技能,使其能够直接适应企业和行业需求。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尤其在新兴技术领域,能够开发新方法或新产品,推动技术转型。全球视野与本地需求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理解全球技术和市场的动态,同时针对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技术落地和实践。就业支持与职业指导:提供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和行业对接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市场需求及职业发展路径。校友网络建设:通过校友资源,促进人才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国际化合作:推动国际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海外交流、联合培养或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 招生专业报考学生的专业包括但不限于:机械、电气、测控、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电子信息、物联网、飞行器控制、材料、化学、化工等理工科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