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专业介绍: |
1、专业基本情况及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0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201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入选天津市第四期重点学科,2017年再次被遴选为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是我校目前拥有的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的评估结果为“C+”。该学科立足于我校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瞄准国际民航信息新技术应用前沿,着力先进信息技术在民航的应用,以高水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为我国民航强国建设发挥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2、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求实严谨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为民航和社会信息领域发展服务的高级科技人才;具备本学科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民航行业背景知识;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听和写;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技术工作;能适应科技进步、民航信息化和社会发展要求。 3、培养方向介绍 民航智能信息处理:面向安全、高效、服务、绿色民航建设,研究智慧机场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基于复杂事件处理的机场运行及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民航信息服务推荐及高效搜索与共享技术、图形图像与可视分析技术、机器学习与智能化软件支撑技术及其在民航关键软件系统中的应用等。 航空物流物联网工程:研究航空物流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民航旅客服务信息系统高可靠高可用方法,研究民航客运、货运大数据搜索与价值提升的智能处理,制定民航信息系统可靠性、RFID标签等民航行业标准。 网络与信息安全:围绕国家和民航信息安全理论热点和技术需求,重点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信息系统自保护理论、入侵检测方法与技术、系统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基于脆性的信息系统业务波及影响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安全态势分析方法、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服务理论与技术。 数据工程理论与应用技术:围绕行业海量不规则数据,研究数据建模、数据标准化和数据管理的理论与应用技术,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软件平台;研究数据挖掘与智能计算有关理论及其在行业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大数据、面向领域主题的数据组织与知识挖掘方法,以及在民航应急管理与辅助决策中的应用。 民航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以运筹优化技术及智能信息处理为理论基础,重点开展民航应用研究。在面向航空公司收益管理的预测方法、优化技术研究方面有国内领先的研究基础;在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多智能体技术研究及机场资源调度应用方面,逐步形成特色。 4、教学科研支撑 现有2个民航局科研基地:中国民航信息技术科研基地和民航信息安全管理与测评中心。中国民航信息技术科研基地面向民航强国建设的需要,重点在信息安全、民航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民航软件测评与认证、民航信息化规划与咨询、民航信息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中国民航信息安全管理与测评中心面向实现民航网络与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的需要,在国家及民航局的指导下,为行业主管部门和民航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民航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和测评认证技术服务,是民航行业内唯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与服务技术支撑机构。 2个分别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和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民航局重点实验室: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民航机场群智慧运营重点实验室。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在民航旅客服务大数据采集、处理及管理关键技术,民航旅客服务大数据分析挖掘关键技术,面向航空与业务安全的旅客服务智能化技术、面向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民航机场群智慧运营重点实验室立足民航产业发展新需求,面向机场群智慧协同运行体系和运营模式、枢纽机场智慧运行管理和保障技术、枢纽机场智慧服务技术、机场群智慧运营信息协同技术四个方向,从枢纽机场、双枢纽机场和机场群多层次研究对象出发开展研究,着力解决新的历史条件和运营需求下世界级机场群面临的智慧运营关键技术及其成果转化等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难题,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民航业创新发展。 2个天津市实验实践基地: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获批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6年通过验收,现已具备设备先进、数量充足、管理科学的开放型实验教学环境,成为学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基地,同时也是师生科学研究和民航行业信息化交往的重要平台。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初获批建设,2017年初通过验收,共建双方围绕联合申请国家级项目、重点实验室、民航行业标准、申请专利、教师企业挂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研究生实习实践、奖学金设置等方面长期合作、优势互补、服务行业、共同发展。 这些省部级基地、实验室和中心,为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高水平平台,也是学院与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企事业单位、国内外民航组织、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等单位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的主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