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目前参与培养研究生的院部: | |
| 航运学院 | |
| 航空学院 | |
汽车工程学院
电话:0531-80683168
联系人:王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检测诊断、车辆智能与低碳技术、汽车安全技术、车路泛在感知与协同控制技术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设有交通运输系、车辆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汽车工程实验中心等五个教学机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特色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运输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实验室”为国家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系统智能检测及高端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专业方向)和山东省新能源车辆行业公共实训基地2个教学平台。
学院现有教师9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67%,其中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占比80%以上;硕士生导师37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3个、柔性引进中组部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外籍专家1人、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近年来,学院获批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各类科研经费到账7500余万元;教师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立项50项,其中国家级22项;A类学科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45项,其中国家级24项。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电话:0531-80687416
联系人:丁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一、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方向重点围绕综合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交通系统监测与智能控制、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智能交通装备设计与研发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重点围绕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城市交通组织与设计、交通安全评价与风险防控、交通事故处理与应急管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多式联运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低空交通运输管理与应用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始于1982招生的交通监理专业,1999年成立交通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交通与物流工程系,2011年组建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硕士生1900余人,下设交通工程系、物流工程系、安全工程系、智慧交通系和交通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学校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起招收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现有教师84人,其中长江学者2人、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博士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物流管理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山东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筹)、“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大数据分析及安全保障”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智能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危险品物流安全与环保”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建设、运营与事故防范”山东省安监局重点行业事故防范研发中心、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NAIS)工作站(山东)、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多式联运智慧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邮政业发展研究中心、济南城市交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南市多式联运大数据分析与装备研发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200余项,到账经费达4700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交通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有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物流工程等10个专业试验室,占地面积27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2000多套件,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20余套。
航运学院
电话:0631-3998910
联系人:王老师
所在校区:威海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一、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方向重点围绕水上交通组织与优化、航运科学与技术、水路交通系统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管控、海上智能交通与安全保障技术、自主船舶航行控制技术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重点围绕现代轮机管理与安全技术、现代轮机自动化控制、船舶污染监测及防污治理、先进海洋运输智能装备研发及仿真、海洋载运装备新材料开发及应用、船舶运用工程、轮机状态监测与诊断研发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航运学院始建于1965年,是山东省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航海类人才培育本科院校,被誉为“山东航海家摇篮”。下设轮机工程系、航海技术系、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系和实验中心。学院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轮机工程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2024年,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通过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教师9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3人、博士24人、硕士生导师31人,曾供职于中远海运、东方海外等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船长/轮机长20余人,“双师型”教师达到66%。
学院拥有山东省交通行业船舶安全与防污染实验室、威海市海上智能交通控制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威海市临港危化品智能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海洋油污染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船舶智能机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船舶港口防污染重点实验室、威海市海事海商法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2024年“基于航运互联网的船舶智能运维服务关键技术”获批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以及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近5年承担教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4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先后与德国不莱梅哈芬应用技术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瑞典林奈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30个。与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韦立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山东省海丰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山东交通学院现代航运产业学院,2024年获批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
工程机械学院
电话:0531-80687523
联系人:张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机械工程专业领域重点围绕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材料成型与制备技术、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化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工程机械学院成立于1958年,前身系山东交通学院筑机系,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现在的工程机械学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科基础设施,成为发展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83人、硕士生134人,下设工程机械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智能制造工程系,拥有工程机械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材料加工工程实验中心、液压技术研究中心、微量物证鉴定所及机械电子研究所,获批山东省智能建造装备关键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交通建设装备技术与智慧施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和交通建设与安全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与虚拟现实工程研究中心和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与智能控制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市厅级科研平台。成立了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盾构技术与应用现代产业学院、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临沂研究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2人,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博士48人。拥有省级青创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严谨务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近年来,工程机械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千万级横向课题1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厅级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申请与授权国内外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00余项;出版科技学术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EI/SCI/ISTP检索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与科技书籍40余部;校外产学研教学基地50余家。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
电话:0631-3998917
联系人:崔老师
所在校区:威海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船舶工程专业领域重点围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装备与智能技术、船海工程新材料、海洋技术与工程等内容开展研究。
学院简介: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位于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2008年被山东省国防科工办授予“山东省船舶工业校企合作示范单位”;2009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0年被山东省经信委、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获批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资格;2012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学校被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游艇培训中心”和“中国游艇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群”;2018年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9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022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通过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国家级人才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具备海外经历教师9人,博士32人(其中:博士后6人),博士占比达63%。学院建有大型船舶模拟器实验室、船舶建造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80余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学院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各类高水平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140余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其他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项十余项。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电话:0531-80687935
联系人:杨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机器人工程专业领域重点围绕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感知、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与优化、感知通信一体化、计算机视觉、无人机通信、智能制造装备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1995年,2002年开始本科专业招生。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领域聚力发展,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2012年起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包括机器人与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及应用、智能交通装备、智能控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通讯与信号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系统等领域和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教授13人,博士53人,硕导37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职称结构、年龄层次分布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加强前瞻性创新研究,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培养综合素质强、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的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教学工作方面,学院结合专业和人才优势,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素质提高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和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Python)”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科研工作方面,学院拥有山东省内燃机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1个;济南市工程实验室“智能控制与云平台”、山东省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云基物联网高速公路建养设备智能化实验室”等市厅级实验室6个;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课题30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轨道交通学院
电话:0531-80683962
联系人:李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机器人工程专业领域重点围绕特种机器人、智能车辆与自动驾驶、交通新能源智能系统与装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轨道交通学院成立于2013年,是山东省内唯一一所系统性开展轨道交通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学院。现设有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交通运输4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11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30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1个。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经历,近30名教师担任政府、企业顾问或在各级学会、协会中任职。
学院开展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学科建设,是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牵头建设单位。建有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建养装备智能化实验室和高速铁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济南市腿足式机器人重点实验室1个,轨道交通智慧运营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车辆控制与无人驾驶研究所、先进车辆与机器人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个。
学院教师重点围绕交通装备智能化、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电池储能与管理展开科学研究,近5年承担各类课题近20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和省部级项目、课题近20项,到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获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国家奖励办备案社会力量奖一等奖2项。
航空学院
电话:0531-80683995
联系人:侯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航空工程领域重点围绕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智能无人飞行器、低空载人飞行器、人机与环境工程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航空学院成立于2013年,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紧扣航空科技发展脉搏,全力打造特色专业体系,是学校“路海空轨”综合交通专业布局四足鼎立之一足,民航特色鲜明。现设有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本科专业,并规划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2026年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覆盖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制造、航空动力工程与流体力学、航空复合材料、航空电子与控制、航空智能运维以及低空技术与工程等多个领域和方向。
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教授、副教授19人,博士率高达60%,硕导10人,享有山东省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1人,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立项支持团队3个,获济南市青年创新先锋荣誉称号1人。
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探索航空领域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聚焦飞行器设计、航空智能运维、航空电子控制等核心领域,加强航空关键技术前瞻性创新研究,加强航空实践类课程建设和新工科建设,依托校内外航空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强化学生在航空器装配调试、航空系统检测、航空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着力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学工作方面,学院结合专业和人才优势,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素质提高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和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荣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2年),山东交通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2021年),山东交通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培育1项(2023年),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2年);飞行器制造工程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飞行原理”“模拟飞行及飞行系统虚拟现实”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改项目立项3项;“飞机总体设计”课程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获国赛三等奖2项,省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 1 项,全国航空航天类本科毕业设计成果获奖14项。
科研工作方面,学院拥有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机场道路智能除冰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飞行器性能分析、智能检测与应用特色实验室)科研平台2个,济南市飞行器设计、运维与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航空科普基地1个;校企联合重点实验室《临沂市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设计与研发(企业)重点实验室》(合作单位:山东粤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个;建有航空实验中心、航空虚拟仿真中心、三维设计实验室、力学分析实验室、电子仿真与控制实验室、航空CCAR-147实验实训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实验室。
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市厅级以上纵向课题近30项,企业委托项目11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600余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山东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山东公安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技活动,设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每年承办山东省大学生创意飞行器设计大赛,并组织参加全国航模大赛、全国无人机设计大赛和全国CAD/CAM大赛等赛项,近5年,荣获国家级奖项约340项、省部级奖项约270项;每年组织参加全国航空航天类本科毕业设计成果交流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同场比拼,已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优秀奖8项。通过组织参加上述赛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学院与青岛九天国际飞行学院有限公司、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亮捷教育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现代航空产业学院,深入开展学科专业共建。与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时代低空(山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华夏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及制造企业和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培养、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
电话:0531-80686774
联系人:孙老师
所在校区:长清校区
招生专业领域及方向简介:
一、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向重点围绕路基路面结构理论与在役性能评价、道路智慧建造及养护新技术、公路改扩建施工技术及新型材料应用、复杂环境下道路安全主动辨识与保障技术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二、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重点围绕桥梁与隧道工程数智优化设计理论、绿色快速精细化施工控制技术、在役桥桥梁结构病害处治及韧性提升技术、地下工程服役寿命增强与韧性提升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不良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地下工程结构病害智能修复、复杂环境长大桥梁与隧道工程运维及数智决策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三、土木工程材料方向重点围绕公路路面或桥梁或水工结构物开展建造、养护、维修与加固新材料、隧道地铁新型注浆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固废循环利用、沥青改性剂、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四、智慧交通方向重点围绕智慧交通领域的空间数据获取与综合分析运用、大场景三维模型构建、智慧交通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等内容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简介: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开设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技术8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港口航道、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地信遥感、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系以及交通土建实验中心、公路检测中心、公路环境与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土木工程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一流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高速公路技术与安全评估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安全应急与减灾技术中心、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大数据分析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中心为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路面结构与材料实验室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北方冰冻海域长大桥梁建养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60多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占60%,博士比例50%,聘请40多名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教师团队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交通土建工程教学团队、涉外工程双语教学团队为山东省教学团队;道路交通应急保障技术研究团队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桥梁与隧道防灾减灾技术创新团队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团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1人。近年来,教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教改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省一流课程5门、主编教材40余部。
交通土建实验中心为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下设工程测量、土木材料、道路检测、桥梁检测、隧道检测、港航水动力、航空遥感测量、结构仿真、材料微观表征、分析化学、招投标实训室等30余个子实验室,拥有大型结构加载试验系统(MTS)、路面结构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ALT)、道路材料动态试验系统(MTS)、超前地质预报仪(TSP)、水利实验水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多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等国际先进试验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利支撑。公路检测中心拥有交通行业综合乙级试验检测资质、国家CMA计量认证资格,可承担各类课题研究、试验检测与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
重点实验室
学校拥有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7个,包括1个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山东)、1个省重点实验室(筹)、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2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高等学校实验室、2个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行业)、3个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7个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6个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地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地市级工程实验室、4个地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此外,还有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交通运输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