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目前参与培养研究生的院部: | |
航运学院 |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 |
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设有交通运输系、车辆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汽车工程实验中心等五个教学机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授权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在交通运输(道路交通运输领域)招收硕士。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山东省特色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运输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实验室”为国家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系统智能检测及高端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专业方向)和山东省新能源车辆行业公共实训基地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
学院现有教师9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50%以上,其中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占比80%以上;硕士生导师31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3个、柔性引进中组部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外籍专家1人、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近年来,学院获批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各类科研经费到账6000余万元;教师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立项45项,其中国家级18项;获学科A类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9项,其中国家级4项。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简介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始于1982招生的交通监理专业,1999年成立交通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交通与物流工程系,2011年组建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硕士生1900余人,下设交通工程系、物流工程系、安全工程系、智能交通系和交通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学校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起招收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现有教师81人,其中长江学者2人、教授13人、副教授30人、博士3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物流管理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山东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筹)、“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大数据分析及安全保障”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智能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危险品物流安全与环保”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建设、运营与事故防范”山东省安监局重点行业事故防范研发中心、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NAIS)工作站(山东)、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多式联运智慧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邮政业发展研究中心、济南城市交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南市多式联运大数据分析与装备研发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200余项,到账经费达4700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交通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有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物流工程等10个专业试验室,占地面积27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2000多套件,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20余套。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简介: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开设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技术8个本科专业和交通运输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生招生领域。学院下设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港口航道、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地信遥感、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系以及交通土建实验中心、公路检测中心、公路环境与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土木工程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一流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高速公路技术与安全评估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安全应急与减灾技术中心、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大数据分析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中心为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路面结构与材料实验室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北方冰冻海域长大桥梁建养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50多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占50%,博士比例45%,聘请40多名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教师团队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交通土建工程教学团队、涉外工程双语教学团队为山东省教学团队;道路交通应急保障技术研究团队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桥梁与隧道防灾减灾技术创新团队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团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1人。近年来,教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教改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省一流课程5门、主编教材40余部。
交通土建实验中心为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下设工程测量、土木材料、道路检测、桥梁检测、隧道检测、港航水动力、航空遥感测量、结构仿真、材料微观表征、分析化学、招投标实训室等30余个子实验室,拥有大型结构加载试验系统(MTS)、路面结构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ALT)、道路材料动态试验系统(MTS)、超前地质预报仪(TSP)、水利实验水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多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等国际先进试验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利支撑。公路检测中心拥有交通行业综合乙级试验检测资质、国家CMA计量认证资格,可承担各类课题研究、试验检测与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
工程机械学院简介:
工程机械学院成立于1958年,前身系山东交通学院筑机系,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现在的工程机械学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科基础设施,成为发展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工程机械系、机械制造系、材料加工系和智能制造系4个教学系,拥有“交通建设装备技术与智慧施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和“交通建设与安全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与虚拟现实工程研究中心”和“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与智能控制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市厅级科研平台,“机械电子研究所”“交通装备技术研究所”和“高端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所”3个校级科研平台,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机械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材料加工工程实验中心等3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余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6500余平方米。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博士47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近5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科研与社会服务总经费38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厅级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申请与授权国内外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00余项;出版科技学术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EI/SCI/ISTP检索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与科技书籍40余部;校外产学研教学基地50余家。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简介:
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1995年,2002年开始本科专业招生。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领域聚力发展,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五个本科专业。2012年起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包括机器人与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及应用、智能交通装备、智能控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通讯与信号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系统等领域和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教授10人,博士53人,硕导32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职称结构、年龄层次分布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加强前瞻性创新研究,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培养综合素质强、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的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教学工作方面,学院结合专业和人才优势,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素质提高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和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人工智能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科研工作方面,学院拥有山东省内燃机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1个;济南市工程实验室“智能控制与云平台”、山东省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云基物联网高速公路建养设备智能化实验室”等市厅级实验室6个;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30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轨道交通学院简介
轨道交通学院现有山东省路面加速加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和省级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先进车辆与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研究机构。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任务、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交通运输部和住建部科技计划等项目11项,企业委托课题90余项,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获得以自动驾驶平台、液压重载机械臂、四足机器人、IGBT测试平台、索道安全监测技术与装备、车载储能系统和道路加速加载实验系统、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器等为代表的成果多项,并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卫星定位导航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8人,博士27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2人,拥有校级“攀登计划”重点创新团队1个和新能源车辆与智能控制科研团队1个。学院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近年来,本学科通过校内外其他授权点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在机械专业机器人工程领域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航运学院简介
航运学院始建于1965年,是山东省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航海类人才培育本科院校,被誉为“山东航海家摇篮”。下设轮机工程系、航海技术系、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系和实验中心。学院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轮机工程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2024年,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通过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教师97人,其中浦江学者、泰山领军等省级人才4人、教授8人、副教授34人、博士22人、硕士生导师20人,曾供职于中远海运、东方海外等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船长/轮机长20余人,“双师型”教师达到66%。
学院拥有山东省交通行业船舶安全与防污染实验室、威海市海上智能交通控制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威海市临港危化品智能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海洋油污染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船舶智能机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船舶港口防污染重点实验室、威海市海事海商法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2024年“基于航运互联网的船舶智能运维服务关键技术”获批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任务,为交通强国建设以及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近5年承担教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4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先后与德国不莱梅哈芬应用技术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瑞典林奈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建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30个。与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韦立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山东省海丰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山东交通学院现代航运产业学院,2024年获批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简介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位于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2008年被山东省国防科工办授予“山东省船舶工业校企合作示范单位”;2009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0年被山东省经信委、教育厅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获批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资格;2012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学校被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游艇培训中心”和“中国游艇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群”;2018年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9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022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通过IMarES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具备海外经历教师9人,博士29人,博士占比达59%。学院建有大型船舶模拟器实验室、船舶建造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80余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学院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各类高水平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140余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其他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项十余项。
重点实验室
学校拥有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7个,包括1个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山东)、1个省重点实验室(筹)、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2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高等学校实验室、2个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行业)、3个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7个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6个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地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地市级工程实验室、4个地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此外,还有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交通运输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