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误区中的“常识”,你避得开吗?

2016年05月19日 来源:跨考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逻辑的学习之初,学生们经常会犯一种错误:无意识的增加条件。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就是学生的思维已经超出了命题人给出的范围,而自己却未能有效觉查出来。这种缺陷在初期非常普遍,而经过训练后,一般来说,这种缺陷会减少,甚至消失。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在2016年9月之前未能发现自己存在的这类问题,或者发现了但未能有效地去解决,那么一般来说,在考试中出现这类失误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下面,跨考教育王晓东老师通过一道题来向大家展示这种思维缺陷,并给出学习建议。

  【例】张、王、李、赵四人进入乒乓球的半决赛。甲、乙、丙、丁四位教练对半决赛结果有如下预测:

  甲:小张未进决赛,除非小李进决赛。

  乙:小张进决赛,小李未进决赛。

  丙:如果小王进决赛,则小赵未进决赛。

  丁:小王和小李都未进决赛。

  如果四位教练的预测只有一个不对,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 甲的预测错,小张进决赛。

  (B) 乙的预测对,小李未进决赛。

  (C) 丙的预测对,小王未进决赛。

  (D) 丁的预测错,小王进决赛。

  (E) 甲和乙的预测都对,小李未进决赛。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假言命题的真假话问题。其解题过程如下:

  甲、乙的话是矛盾的(注:PàQ 与 P且非Q 是矛盾关系),所以4句话中的一假必定在甲、乙中,而丙、丁两的话就必定为真了。由丁的话可以得出:小王和小李都未进决赛。

  其实,至此我们已经解出此题的答案了,即选项C:丙的预测对,小王未进决赛。

  按理说,本题的解法并不难,思路也非常清晰。如果做到这儿,就给出答案,那么本题的难度就较低了,顶多也就算个中等难度。

  -------------------------------------------------------------------------------

  但是,如果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加入如下的“自认为是常识”的内容:

  乒乓球的半决赛是两组,每组两人,取胜者进决赛,即4人中2人进决赛。

  那么,你就可能遇到下面的不解之迷了:

  张、王、李、赵四人进入乒乓球的半决赛,前面已经得出“小王和小李都未进决赛”。

  所以,张和赵就进决赛了。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乙说真话,而甲说假话。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答案就会发现:选项A、B、C都答案要求。

  而可怕的是,我们这道是单选题啊!

  瞬间就凌乱了~~~~

  更有的同学大胆的喊出:出错题了!!!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关键就是你加的那个条件:每组两人,取胜者进决赛,即4人中2人进决赛。

  我要问的是:谁告诉你本题中涉及的比赛是单打呢?它也可能是双打,8个人中本题只涉及了其中的4个人啊。

  至此,我们用一道题给考生提示了这种可能存在的思维缺陷,希望各位考生对此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这种缺陷该如何规避呢?

  我的建议是:

  明确题干所给条件,熟练运用规则推理;

  解题中如果用到与题干有关,但在题干中未明确表达的条件,谨慎考虑。

  对于题干以外的常识性条件,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要求,谨记如下:

  演绎推理-禁止;合情推理-允许;解释评价-须要;论证-谨慎。

  借此文致参加管理类联考、经济类联考的考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补上并强化练习。未来的考试,比的是谁的漏洞少,谁的失误少,因为你们的分数相差不会太大,几分、十几分足以决定你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