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学原理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0年08月24日
来源:万学海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选择题
1.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乌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维果斯基
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B。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C。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D。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群体的基本单位。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3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6、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
D。教育现场观察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家长的配合 B。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
C。教师的实际水平 D。学生的实际水平
8.《学记》中提出 “长善救失”体现了( )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10、在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普鲁士
11.夸美纽斯为6-12岁的儿童设计的学校是( )
A。国语学校 B。拉丁语学校
C。小学 D。母育学校
1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
A。礼乐教育 B。军事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 D。科学知识教育
1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明代书院在宋元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职能,即( )
A。藏书 B。供祀 C。育才 D。议政
15.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巴泽多
C。赫尔巴特 D。卢梭
二、简答题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2.简述苏格拉底教学法
3.简述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三、分析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乌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维果斯基
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B。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C。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D。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群体的基本单位。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3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6、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
D。教育现场观察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家长的配合 B。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
C。教师的实际水平 D。学生的实际水平
8.《学记》中提出 “长善救失”体现了( )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10、在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普鲁士
11.夸美纽斯为6-12岁的儿童设计的学校是( )
A。国语学校 B。拉丁语学校
C。小学 D。母育学校
1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
A。礼乐教育 B。军事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 D。科学知识教育
1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明代书院在宋元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职能,即( )
A。藏书 B。供祀 C。育才 D。议政
15.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巴泽多
C。赫尔巴特 D。卢梭
二、简答题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2.简述苏格拉底教学法
3.简述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三、分析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