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通向教育强国之路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杨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
- 硕士生学制缩短已成趋势。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硕士生逐渐转向博士生培养。
- 今后我国研究生的增长应该以略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为宜。
- 2006年还将启动新的一轮重点学科建设,打造重点学科的国家队。
- 研究生教育要以学位管理为纲,以质量为命脉,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测度,以学科建设为载体。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我们要在学位管理、规模和结构、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调控,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学位管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演化的渐进式调控过程
我国学位是三级学位制:博士、硕士、学士。在三级学位体制中,上世纪80、90年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始终放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我国学位条例中对硕士有较强的要求,一是要求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二是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科研上应该有所创新。高教法中规定其学制为2-3年,课程学习一年,研究则需要1-2年。以往我国硕士生是3年居多,如今硕士生学制缩短已成趋势。其原因在于博士生规模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硕士生逐渐转向博士生培养。
我国学位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学术型学位方面,我国有学科专业目录对其进行指导。现在,专业目录共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00多个二级学科。世界各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大致有三种类型:指令性的、指导性的、统计性的。指令性的是刚性的,不可更改;指导性的具有相当的柔性,如一级学科内,学校可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统计性的是根据各学校设置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学科目录,是各学科充分发展后,根据不同时期热点进行调节,一般热门的学科统计出来的就多,冷门的统计出来的就少。我们目前学科还处于动态发展中,所以主要是指令性的,但也有一些指导性的目录。现在,教育部正在启动新一轮的专业目录的制定,以末端柔化、国际接轨为指导思想,使二级学科的设置柔性化,更好地适合各学位授权单位的特点。
在专业学位方面,我国目前有16种,如工程硕士、MBA,等等。每一个专业学位都有一个指导委员会,它体现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一种融合。今年年初在第21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新增加了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
目前,教育部对各个学校强调分类指导办学,希望每一类办出特色。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博士授权学校,400多所硕士授权学校,600多所学士授权学校。现在很多学校以层间跃迁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动力,我们希望学校能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做好审时度势。我们衷心希望能够通过学位建设带动学科建设,并进而带动学校的整体建设。
今后,在学位审核工作方面,要逐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谐的评审程序。对于最重要的博士授权单位评审,立项和评估可发挥省级学位委员会的积极性。省里在推荐博士授权单位前,要先立项,进行建设,这就拉动了省里对学校的投资。如深圳大学一直筹备申请博士授权单位,“十五”期间,深圳市在立项建设中投资了7.5亿。同时,要求省里评估,每一个省在一次学位审核时最多只能报两所学校。这样既带动了省里对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投入,也避免了全国性的恶性竞争。在学位管理方面,我们逐步在增大高校的自主权。我国第一批公布的所有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授权单位、博士和硕士学科点,包括博士导师,都是指令性的,是国评的。在二十余年学位培养的历史中,高校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如博士生导师让各授权单位自己评,硕士授权点让省里的学位委员会组织去评;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如何发展学校有一定自主权。这个过程体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其渐进式演化的节奏。
研究生教育,创新引领质量的提升
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认识,认为我国的普通教育、本科教育质量还可以,研究生质量差一点。其中硕士研究生也还可以,但博士研究生质量尚未如人意。造成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缺失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从中小学起就对学生有研究项目的要求,让学生去做调研、搞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国比较缺乏这些东西,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考试能力,一些学校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二是我国经济、科技水平较低,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所以相对来说,对科技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和世界上的强国有很大差距。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平均水平与教育强国有很大差别。四是研究生教育自身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
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结构、质量的关系应该如何协调?从规模来讲,通过这几年的研究生规模较快地增长,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已经能够适应国家的需求。2004年在校研究生82万人,到2005年9月份后将近100万人,在校博士研究生13万人左右,平均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2-3万人,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00人,2005年计划招收54000人。所以几年后每年授予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会有所增加,估计能达到5万人左右。短短的几年,我国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特别是超过了印度。但同时,研究生人数过多存在一个生师比过高的问题,有研究生院的学校目前的生师比已超过5.6:1。而美国每个研究生导师只带1?2名博士生。所以,今后我国研究生的增长应该以略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为宜。
在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方面,第一是类型结构的问题。我国的学术型学位比专业学位要多,而国外是专业学位比学术型学位多。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学习受非全日制等因素的影响,其基础知识或专业研究能力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学位办正在研究相应的政策来管理和规范这些现象。第二是学科结构,我们有学科专业目录来规范学科结构。第三是管理结构。目前我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散式的,以导师为主,或许还有导师群,再上面是院系、学校;另一种是由研究生院来宏观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控制和监督。分析这两种管理结构,以导师为主的管理结构,学术权力较集中,导师说了算,只适合学生数量少的情况。研究生院管理形式适合于规模化研究生培养的管理。
研究生质量和本科生质量的抓法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主要是传授知识,检查知识传授得怎么样;而研究生质量不仅要看知识传授,还要看研究生的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博士生则主要是创新能力。创新的要素有8个:让学生进入前沿研究;掌握现有的研究方法;形成创新意识;形成激发性的环境;处于高激发态;进入专注性思维;演绎推广;总结升华。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设计出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创新。比如进入前沿,少数导师的能力可能达不到,那么可以设立“暑期学校”,让中外著名学者给有创新潜力的研究生上课,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学术前沿上漫步。另外还可以制定访学计划,到国内外该学科处于前沿的博士点去访问,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前沿。为形成激发性的环境,可以成立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创新网站(正在建设中)等。比如:重庆大学成立全部由研究生组织的研究生创新基地,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一起研究、切磋不同领域、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请老师作顾问,形成一个好的环境。通过这种渠道,鼓励学生去做新的东西。
学科建设,追求卓越的教育强国之路
学科建设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要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探索一条快速的教育强国之路。
教育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对普教的投入远远多于对高教的投入,普教投入占教育经费的63%,是体现国家进入小康水平的一个标志。虽然高等教育只占教育投入的23%,但却有一个拉动机制,即国家通过学科建设的大型项目来带动学校建设。比较有名的就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在国内外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十五”期间“211工程”的国家投入是60亿,“985工程”一期是100多亿。这些国家投入进一步带动地方投入,通过这些来分担高教的成本,拉动了学科建设。
“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建100所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现在共有95所“211工程”学校。“211工程”是国家教育方面的基本建设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管,现在正在准备“十一五”的建设。“211工程”对经费的预算、要求比较严格,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世界上取得较大影响。“211工程”有三个特色:即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以学科建设为主。“985工程”旨在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则是由教育部与财政部主管,共有38所学校进入。“985工程”推动学校整体建设,以创新为主,包括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机制和体制创新、人事创新、学科队伍整合、支撑条件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通过平台和基地建设,使学校从对科研的自由探索发展到能够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项目,建成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985工程”实施以来,其支持学校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学校的实力不断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一些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有很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发表也在增加。例如清华大学,通过“985工程”的建设,2003年SCI论文数目在世界排名77位,说明学校的整体水平在不断上升。
关于重点学科,我国现有重点学科900多个,2001年进行过一次重点学科的建设,2006年还将启动新的一轮重点学科建设,打造重点学科的国家队。
由此可见,中国要成为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要以学位管理为纲,以质量为命脉,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测度,以学科建设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