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导航 > 院校政策

江南大学以“四个衔接”激活产教融合赋能发展新动力

2024年03月15日 来源: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等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任务,以推进部省共建、市校合作为契机,聚力推动办学布局、学科集群、科技创新、人才引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有组织衔接,积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激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办学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有组织衔接。落实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江南大学的意见精神,深化“十四五”与无锡市合作共建联席会议机制和工作专班机制,秉持“名城名校”的战略合作愿景,把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助力无锡争创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紧密结合,构建市域“一体两翼”(一体指无锡,两翼指江阴、宜兴)办学布局。紧扣无锡及江阴、宜兴建设“产业科创名城”的能级提升需求,科学制定蠡湖主校区、宜兴研究生院和江阴校区的差异化布局方案,充分发挥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创新及科技成果在锡转化等赋能作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在宜兴研究生院布局环境生态、化工材料等学院学科,在江阴校区筹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等学院学科,形成主校区辐射支撑分校区,分校区弥补主校区贴近产业、服务社会不足的发展格局,聚力开辟校地融创、产教融合的实践新路。

学科集群与产业发展需求有组织衔接。实施“奋进计划”学科培优进位行动,统筹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一流学科建设。以“食品+健康”“食品+双碳”为核心,建设大食品学科集群,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并围绕“人工智能+”“低碳+”“健康+”等,推动学科整体进位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新要求。紧扣新兴学科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打造机械装备类、电子信息类、纺织类、新能源等学科专业集群,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以此带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构建以大食品学科为引领,以纺织、设计等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物联网、机械、化工、医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1+2+N”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先后在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建设以大健康、未来食品等为主要服务方向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仪征、泰兴、连云港等地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分中心,服务江苏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近三年,学校与江苏政企事业单位签署技术服务合同项目3887项,金额11.8亿元,推动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有组织衔接。围绕无锡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区、研发创新服务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区等主导及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学校与产业”“科技与资本”“科学家与企业家”“实验室研发与工厂生产”等产学研转化关键要素,构建“一院一品、一部门一项目、一教授一名企”纵深服务地方发展工作格局,全面加强校地、校企高水平科研成果联合培育,学校与无锡各板块实现产业联动全覆盖,促进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与内核加速聚变。围绕“一个学院,负责一个地方分中心,对接一个地方产业”和“一个团队,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双“111”策略,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地方研究院(所)、技术转移地方分中心建设。与无锡市共建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等,获批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政策链融合衔接,发挥项目招引与孵化转化功能,以科技创新撬动金融资金投入,助力地方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江南大学专利技术转化管理办法,联合地方政府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立江南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江南大学无锡市知识产权研究院,形成“国家—省—校”多级联动的知识产权平台集群,与400多家中外企业达成专利转让许可协议,实现了对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和全流程的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转化环境。

人才引培与产业发展需求有组织衔接。树立“聚才成势、育才兴业”的理念,秉持“共引、共育、共享、共用”的思路,结合“锡引力”等地方人才政策,在“一体两翼”建设中谋划市校联合引才机制和专项人才经费一体化配置。通过成立市校人事人才党建联盟,共建“无锡市校地协同引才工作站”,优化人才引进渠道、服务方式、支持待遇及给予地方专项事业编制等,联合引进地方产业与学校发展所需的软件、计算机、物联网、低碳环保、临床医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以人才的虹吸效应带动产业的集聚效应。聚焦人才培养,深化地方乡贤、优秀企业家等参与办学模式,推进机械、电子工程交叉学科等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着力构建领军型、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开展“引企入教”“送教入企”,创设“企业家辅导员”“江南案例企业行”等品牌,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多元协同培养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推动留地就业,实施“组织保障、政策宣讲、讲座培训、表彰激励、跟踪调研”五位一体的导向就业体系,开展领导班子“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深化与地方优势行业对口毕业生的定点推介输送机制,与属地各辖区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在锡就业创业,留锡研究生人数同比增长逾60%。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