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时事政治热点:大国关系

2011年12月26日 来源:跨考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中欧关系:1989年之后,德、法、英追随美国制裁中国,在人权、售台武器、香港回归和西藏等问题上挑起纷争,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跌入困境。 1994年,中欧签署政治对话协议,双边关系开始有所改善。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同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的公报,强调鉴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政治经济地位日益稳固,欧盟将中国视为世界伙伴,予以全面接触。同年,中欧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确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建设性伙伴关系。1995—2003年,欧盟相继发表了5份对华政策文件,在发展中欧关系上采取了主动。2003—2006年,中欧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积 极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投资方。与此同时,一股不稳定的暗流也在涌动。2007年以来,中欧关系进入敏感期,在政治、经济、地缘、文化、生态等各层面出现矛盾冲突。中欧矛盾突显的国际背景在于美国有意识地修复欧美关系,欧洲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开始降低,其深层原因却是结构性的,即中国迅速发展给欧盟带来经济上、战略上的冲击,欧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前景开始 不适应。
    
    2010年是中欧建交35周年,也是中欧关系大发展之年,其中有三大亮点:
    
    一是高层互访频繁。二是经贸合作成果丰硕。欧盟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成为拉动欧洲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之一。三是人文交流活动丰富多彩。
    
    (3)中日关系:冷战后,日本外交战略出现转型,国内政治走向右倾化。1992年,日本最早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从1993年开始,中日关系进入摩擦 期,出现“政冷经热”的态势。日本走上与美国联手牵制中国发展的道路,在历史问题上一再翻案,提升日台关系,在对华经济援助中加重政治色彩,通过 “经援牌”向中国施压,甚至在1995年对中国核试验进行制裁,导致两国政治关系1996年进入冰冷期。为了抑制中日关系下滑的势头,两国政府首脑在邦交 正常化25周年之际进行了互访,1998年底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双方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出现暂时稳定。但 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后,日本在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台湾、钓鱼岛、东海划界等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不友好和侵犯中国主权的做法。日本力图在中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寻求更大的战略利益、更具弹性的战略空间。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决心,促使其将制衡中国作为首要的战略选择。日本加强与美国同盟、加深与东盟合 作、力促美、日、印、澳联盟均以中国为假想敌人。与此同时,否认侵略历史、美化过去已经成为日本寻求国际地位的一条路径。
    
    2006年10月之后,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使中日关系出现转机,双方确立了构建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融冰之 旅”,双方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内容达成了广泛共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迎春之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暖春之旅”,签署了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文 件,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中日关系从强调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到强调分歧,到强调保护自己的利益,到开始强调共同利益,积极色彩有所加强。
    
    但是,日本右翼不时制造事端。2010年,日本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我国渔民渔船,我国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对日进行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同时,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8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主席与菅直人进行了直接对话,努力化解彼此分歧。3月 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出现了罕见的海啸袭击和严重核泄漏。灾难发生后,中国官方和民间层面迅速启动各种援助。震后七日,胡锦涛主席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地震遇难者,引发广泛关注。日本媒体分析称,这是中日外交史上,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前往日本使馆吊唁逝者,宣示着中国内政外交政 策和理念的演进。菅直人于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题为《纽带》的文字广告。对中国援助赈灾表示感谢。此外,日本舆论界也赞叹中国在大灾面前,再一次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