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热门预测重点10题

2011年01月14日 来源:海天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重点5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及其历史经验
    
    1.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中最先进的力量,但是人数少,******力量异常强大,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
    
    ② 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3)在中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在客观上为中国共 产 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因此,无产阶级就可以和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民团结在一起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革命要求坚决,是共 产 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有革命性一面,无产阶级完全有可能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总之,统一战线问题,实质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重大策略,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2.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几个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与特点。
    
    (1)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 形成原因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趋恶化,“****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共 产 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C. 中 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6月,中 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 产 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民 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 民 党建立统一战线。
    
    D. 1924年1月,国 民 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② 政治基础
    
    国 民 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转变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新三民主义是从旧三民主义演变而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两者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首先,在内容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其次,新三民主义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为灵魂,这是旧三民主义所不曾有的。
    
    同时,新三民主义同中 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的纲领相比较,其区别之处在于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 产 主义的最高纲领,在历史观、民主革命的一些具体任务上也有区别,但两者在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上基本一致,因而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经过改组后的国 民 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③ 历史作用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极大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④ 经验教训
    
    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 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历史经验证明,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 产 党被迫同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分裂,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 民 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 中 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A.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毛泽东指出:“目前时局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对此,一切阶级和政治势力都应做出回答。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英美的走狗有可能遵照其主子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
    
    B.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 产 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在于不相信许多中间阶层有参加抗日的作用。
    
    C.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A.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 民 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B.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 民 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 产 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C.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
    
    A.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 产 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 产 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B.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在抗战情况下,民族斗争高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表现出一致性。
    
    C.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 产 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 民 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3. 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1)历史经验
    
    ①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 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由于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对****顽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2)现实启示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大法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中国共 产 党是在与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问题,是中国革命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
    
    (1)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
    
    ①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对此采取没收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性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它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官僚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反动的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成为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便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 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保护对象,对此采取保护政策。“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现代技术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2)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政策
    
    ① 对官僚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因而,官僚资产阶级自然也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属于某个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上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统一战线。
    
    ②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因此,它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 产 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又斗争又联合,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但不管如何,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属于人民的范畴,如果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来对待,就会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
    
    建国初期,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仍然采取保护政策,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则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重点6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1)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 产 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前途
    
    ①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由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
    
    ②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A。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B. 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C.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③ 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在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 产 党党内曾经产生过“两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前者割裂了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就会犯右倾错误;后者搞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
    
    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位极为薄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不能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将革命进行到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 民 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是,中国在抗战胜利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国 民 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 产 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使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归于破灭。
    
    3. 新民主主义民主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政权性质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4.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且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首先,当时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国 民 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其次,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所决定,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最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政策符合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