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重难点预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0年12月16日
来源:考研教育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与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5、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6、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7、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9、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1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不是泛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20世纪末我国达到了总体小康。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