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复习: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2010年12月16日 来源:帮考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法律思维方式与道德等的一致与不一致:
    
    例如债务:
    
    《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为2年。
    
    在道德上,永远的偿还义务。
    
    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并不一致。
    
    对此进行法律问题思考时,法律思维优先,不能用道德原则和评价方式代替法律规则及其评价方式。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
    
    2.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
    
    两个关键问题:查清案件事实、正确运用法律。
    
    法律证据与一般事实的区别:①证据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②证据具有客观性,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不能扑风捉影主观臆断;③证据具有关联性,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有证明作用。
    
    3.讲程序:从法律程序出发。
    
    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或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4.讲法理: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
    
    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理由必须是公开的,不能是秘密的;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使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法。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它既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指法公平、司法公证等。
    
    (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在校大学生,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