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10年12月10日 来源:考研教育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即经济基础。
    
    (二)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分为两部分:(1)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2)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3.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表现形式。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上层建筑既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得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社会形态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所以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类型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
    
    (二)社会形态的性质
    
    首先,社会形态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骨骼系统),又包括上层建筑(血肉系统),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纯粹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它要求分析社会时,从具体的、具有特殊本质的社会出发,而不是从“一般社会”或“ 社会一般”出发。
    
    第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即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2.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
    
    (1)其直接动机是民族利益。——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3)取决于交往,交往有助于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实现社会跨越。——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
    
    3.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的选择和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主体的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纵向表现:(1)统一性是指人类总体的发展,历经由低级到高级的五种社会形态;(2)多样性是指具体民族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列宁:“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有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2.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横向表现:(1)统一性是指实行同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不同国家,有着共同本质;(2)多样性是指实行同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各有特点;
    
    3.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表现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列宁:“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伟大真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