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政治点题之毛特重要概念预测
2010年01月06日
来源:腾讯考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它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国家政权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旧的意识形态要进行根本改造。
1952年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我国开始了有步骤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民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援助原则,通过三个互相衔接、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形式,把个体经济变为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同的原则和方法,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把个体所有制改变为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和赎买办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达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改造过程中,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相结合,对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把资本家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式宣布: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我们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
1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的,它充分汲取了八大的成果,又比八大的提法更为准确。
13.中国民主党派
即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各政党和派别。主要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者联合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这些党派和团体的社会基础,原来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其他爱国人士。这些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继续参加了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在现阶段,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它们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政治力量。
1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同我国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和新时期的总任务,进一步提出,将这一方针作为处理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这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方针。
15.命令主义
用强迫命令和惩办主义去推动工作的一种领导方式。其主要表现是不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的觉悟程度,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问题,提出过高的口号和过左的政策,违背群众自愿的原则,强制群众起来行动。这种行为脱离人民群众,引起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毛泽东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
16.尾巴主义
落后于客观实际和群众觉悟,放弃领导,迎合或迁就少数群众中错误意见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毛泽东在1945年4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
17.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邓小平在改革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是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18.公有制经济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就突破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误区,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拓宽了道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各种不同所有制共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多。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
19.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主体地位自然意味着它在总资产中占优势,但如果只有量上的优势,但不强调公有制经济素质的提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最终会连数量上的优势也难以维持和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由于长期以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公有制经济在各个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在缺乏足够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不仅不能充分显示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相反地使许多公有制企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不能在竞争中生存,使国家背上很大的包袱。只有在注意保持量的优势的同时更加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木进步,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真正确保自身的优势,才能坚持并加强其主体地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