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形势与政策理论热点剖析及命题预测

2009年10月26日 来源:人民网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解析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把2009年考试大纲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合二为一,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从具体分值上来看,2009年考试两者是分开的,各占10分左右;2010年则将两者合二为一,总分值约为16分,其在考试中的权重较去年有所下降。
    
    从题型上来看,在2009年的考试中,《形势与政策》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则以选做题形式考查。关于2010年的考查形式,《大纲》并没有明确说明。《形式与政策》部分仍会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来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会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考察。同时,这两部分具有很大的弹性:一方面,这两者的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出综合性的客观性题;另一方面,以“时政性”的知识点为新闻性契机和切入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出主观题。
    
    从考查的内容上来看,与2009年考试相比,《形势与政策》部分仍然主要考查两个部分:(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2)年度间(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只是考查内容的时间跨度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另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则有较大变动,原有的七十多个知识点调整为十四个重要的知识点。
    
    二“形势与政策”近五年(2005—2009)的考试试题
    
    (一)2005年考试试题
    
    1.单项选择题
    
    (1)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B)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2)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C)
    
    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多予、少取、放活”
    
    D.“统筹、协调、扶持”
    
    (3)以色列议会于2004年10月26日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计划。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这一计划称为(B)
    
    A.双边行动计划B.单边行动计划
    
    C.“路线图”计划D.中东和平计划
    
    2.多项选择题
    
    (1)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ABC)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D.有效执政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B.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3)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ABC)
    
    A.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并得到广泛认同
    
    B.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C.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
    
    D.促成了朝韩双方《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签订
    
    (4)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ABCD)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二)2006年考试试题
    
    1.单项选择题
    
    (1)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C)
    
    A.积累与消费关系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速度与效益的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D.理论创新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做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时期降低(B)
    
    A.10%B.20%C.30%左右D.40%左右
    
    (5)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的规定》,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C)
    
    A.800元B.1200元C.1600元D.2000元
    
    (6)2005年5月底6月初,欧盟成员国法国、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以多数票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这一事件说明(B)
    
    A.欧盟已失去其吸引力
    
    B.法荷两国民众对欧盟一体化建设现状不满
    
    C.法荷两国将退出欧盟
    
    D.《欧盟宪法条约》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背道而驰
    
    2.多项选择题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ABCD)
    
    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2)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提出(ABCD)
    
    A.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B.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C.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D.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3)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生的禽流感于2005年10月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及美洲等地。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拒入”地带的俄罗斯、乌克兰、克罗地亚、希腊、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世界各国都感到了危机。这一事件表明(ACD)
    
    A.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B.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直接导致了这一全球问题
    
    C.协商对话和携手合作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理性选择
    
    D.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