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不简单 阅卷老师谈考研政治复习

2009年05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很多同学采用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是出于“保险”的考虑,也就是说,认为按照复习全书原文背诵的方式最准确,这样,在答选择题的时候,只要是记住的内容就不会出错;在答大题的时候,省去了自己组织语言的麻烦,不用担心考试的时候由于紧张而答不出稳妥的表述。其实,只有侧重于考查细节的选择题才需要分毫不差的记忆,而很多考查理解的选择题是不需要记忆的。不仅如此,备选答案还会提示你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此时记忆准确丝毫帮不上忙,就看你的理解程度如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选择题往往具有这个特点)。而回答大题也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复习全书上的原文。因为大题的判卷方式是“采点给分”,选一道以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为主的材料题的大题为例,考生能不能得分首先要看考生是否用对了原理,其次才是对于重要原理、概念的表述要准确。也就是说,明确这道大题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才是答题得分的前提。用错了原理,即便表述得再准确也是无法得分的,而用对原理考查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
    
    还有的同学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出于另一种考虑——“死记硬背”同样有助于理解。这些同学认为“记住了”也就“理解了”一部分,只记住而完全不理解是不可能的。很多内容理解了之后反正也要背,所以何必多理解之一举,完全可以合“理解了再记忆”这两步为“记忆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这一步,这样想来,死记硬背的方式才是有效率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解。因为死记硬背要求逐字逐句,这种记忆方式的结果是,由于不是从关注知识框架整体的角度,而是从小的知识条目一条一条地进行背诵,所以虽然记下了内容,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框架(所谓框架就是各个部分内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是内容的逻辑结构),没有这个框架,没有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考生记忆里的内容就是零散的。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材料题的大题为例。现在的大题的材料题都出得比较曲折、隐蔽,也就是说,题目所考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从材料上不容易判断,这个时候考生必须用头脑中的知识的背景对照着题目细致地去分析、比较。如果考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清晰,那么这个分析、比较就是井然有序的。如果考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模糊,那么尽管你可以大段地背出原文,但你的这个比较过程还是无序的、混乱的,这就给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带来很大的困难。
    
    死记硬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们上文已经提到过的复习效率的问题。考研复习的备考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两个“有限”就决定了考生必须考虑复习效率的问题。除了政治,考生还要复习外语、专业课,外语的单词得背,听力、完形、阅读理解、翻译、作文都要安排专门的复习,而专业课又有专业课方面的要求,所以到了复习的后期,考生往往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到了最后,在临上考场之前,很多考生仍然觉得复习得还不是很充分,还有很多该下的功夫没下够,心理还很不踏实,这种心里没底、忐忑不安的心情对于考试的临场发挥是十分有害的。这种不利的根源部分就来自复习效率的低下。
    
    总之,死记硬背把记忆和理解割裂开来,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是不利的。在复习时,同学应该首先着眼于知识框架的建立,在知识框架的体系中明确不同部分的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不同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有针对性地加强记忆,这样才能既做到充分掌握又不必花无用功,这样的复习才更容易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