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考研政治各科重点预测
2009年01月04日
来源:百灵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金融危机及其政策:(政经、邓论)
1、材料:(1)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世界,并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
(2) 各国共识,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放松了金融监管。”
(3)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措施(救金融机构、救企业)
(4) 我国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从“两个防止”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2、设问:(1) 如何看待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世界及对我国的影响。
(2) 如何看待西方各国的“救市”措施。
(3) 分析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调控措施。
3、考点:A(政经)(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我国既由此得到发展机遇,也必然要承受相关的风险。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3)宏观调控必须“对症下药”,(从:“两个防止”到“一保一控”到“保增长”。
B(邓论)(1)提出全力“保增长”,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第一要义”,来自基本国情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
(2)“保增长”体现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提出“扩内需、调结构”,涉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经、邓论)
1、材料:(1)经济工作的热点:“打假”(2)社会共识:市场秩序不完善,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未能树立有关。(3)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信用缺失将导致市场秩序的崩溃(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4)我国正加强各种信用制度的建设(存款“实名制”,各类“公示制度”)
2、设问:(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3考点:A(政经)(1)整顿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法制经济、公平竞争)
(2)打假才能维护公平竞争,才有资源合理配置。
B(邓论)(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商业道德素质(诚实守信)的提高,才能使市场秩序从根本上好转。
(3)“信用经济”有两层含义a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B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C(综合)整顿市场秩序也是贯彻科学发展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信用制度完善有助于人们更快的形成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
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哲学基础(哲学)
1、 材料:(1)政策方向的变化:从“反通胀,防过热”,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2)四万亿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遇阻:a它以消耗国内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b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使我国出口下滑。
(3)在“调结构”中提出实施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4)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劳动密集型)陷于困境,但也有不少企业凭借技术,产品优势冲破困局,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不少人士指出,经济危机对我国既是“危”,又是“机”。
2:设问:(1)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
(2)如何看待危机对我们来说既是“危”,又是“机”的观点。
3、考点:(1)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原理。A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主要矛盾,提出全力保增长正是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增长关系就业,就业涉及稳定,稳定才能发展)。B从前一段强调“反通胀,防过热”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体现了事物发展普遍联系的原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虽在一般时期促进了增长,但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性刺激国内需求和消费才能协调的持续发展。
(2)在调整结构中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既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方面(保增长的基础和重点,是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又体现认识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关全局)。
(3)认为(经济危机对我们既是“危”,又是“机”是正确的,这不仅为许多企业的实践所证明,而且有其合理的哲学基础,矛盾的双方有了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个条件就是我们能够面对危机,采取正确的政策,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哲学)
1、材料:(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近代中西方一些思想家的言论:“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作为英雄人物就在于,他“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帮”(胡适)“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而伟大人物是某种世界精神的代理人(黑格尔)
(3)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4)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功由人民共享。
2、设问:(1)材料各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2)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关于人民群众的提法,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3、考点:(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民“的观点,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积极成份,但主要是从封建的君主关系角度来阐述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和剥削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还隐含着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中近代西方思想家的言论,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其中前两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3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3)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关于人民群众的提法,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我们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的改革发展,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后果和影响(政经、邓论、当代)
1、材料:(1)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
(2)所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a外贸摩擦,西方国家设置各种技术,环保壁垒;b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造成受剥削,不等价交换;c施加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d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制裁;e美国金融危机使外贸出口增速下降。
2、设问:(1)结合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2)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3、考点:A(政经)(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存在经济相互依存和制约,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既反映了科技革命,社会大生产和现代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必然打上资本的烙印(与资本国际化相联系,相关的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并充当裁判)。
(2)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必然是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材料1和材料2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
(3)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原因在于:a科技革命成果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使我们在贸易、市场问题上往往受制于人;b游戏规则西方制行不合理不公正,而融入全球化又必须承诺遵守这些规则,也使我们受制于人。
(4)对策:a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新战略。b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南南合作、南北对话”,逐步改变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B、(邓论)(1)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发展中注重“两个自主,一个创新”。
(2)美国危机使经济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增大,两国家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阻,必须在扩大内需(投资,消费)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下一页】
1、材料:(1)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世界,并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
(2) 各国共识,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放松了金融监管。”
(3)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措施(救金融机构、救企业)
(4) 我国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从“两个防止”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2、设问:(1) 如何看待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世界及对我国的影响。
(2) 如何看待西方各国的“救市”措施。
(3) 分析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调控措施。
3、考点:A(政经)(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我国既由此得到发展机遇,也必然要承受相关的风险。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3)宏观调控必须“对症下药”,(从:“两个防止”到“一保一控”到“保增长”。
B(邓论)(1)提出全力“保增长”,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第一要义”,来自基本国情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
(2)“保增长”体现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提出“扩内需、调结构”,涉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经、邓论)
1、材料:(1)经济工作的热点:“打假”(2)社会共识:市场秩序不完善,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未能树立有关。(3)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信用缺失将导致市场秩序的崩溃(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4)我国正加强各种信用制度的建设(存款“实名制”,各类“公示制度”)
2、设问:(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3考点:A(政经)(1)整顿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法制经济、公平竞争)
(2)打假才能维护公平竞争,才有资源合理配置。
B(邓论)(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商业道德素质(诚实守信)的提高,才能使市场秩序从根本上好转。
(3)“信用经济”有两层含义a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B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C(综合)整顿市场秩序也是贯彻科学发展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信用制度完善有助于人们更快的形成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
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哲学基础(哲学)
1、 材料:(1)政策方向的变化:从“反通胀,防过热”,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2)四万亿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遇阻:a它以消耗国内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b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使我国出口下滑。
(3)在“调结构”中提出实施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4)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劳动密集型)陷于困境,但也有不少企业凭借技术,产品优势冲破困局,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不少人士指出,经济危机对我国既是“危”,又是“机”。
2:设问:(1)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
(2)如何看待危机对我们来说既是“危”,又是“机”的观点。
3、考点:(1)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原理。A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主要矛盾,提出全力保增长正是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增长关系就业,就业涉及稳定,稳定才能发展)。B从前一段强调“反通胀,防过热”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体现了事物发展普遍联系的原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虽在一般时期促进了增长,但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性刺激国内需求和消费才能协调的持续发展。
(2)在调整结构中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既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方面(保增长的基础和重点,是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又体现认识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关全局)。
(3)认为(经济危机对我们既是“危”,又是“机”是正确的,这不仅为许多企业的实践所证明,而且有其合理的哲学基础,矛盾的双方有了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个条件就是我们能够面对危机,采取正确的政策,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哲学)
1、材料:(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近代中西方一些思想家的言论:“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作为英雄人物就在于,他“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帮”(胡适)“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而伟大人物是某种世界精神的代理人(黑格尔)
(3)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4)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功由人民共享。
2、设问:(1)材料各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2)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关于人民群众的提法,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3、考点:(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民“的观点,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积极成份,但主要是从封建的君主关系角度来阐述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和剥削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还隐含着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中近代西方思想家的言论,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其中前两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3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3)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关于人民群众的提法,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我们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的改革发展,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后果和影响(政经、邓论、当代)
1、材料:(1)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
(2)所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a外贸摩擦,西方国家设置各种技术,环保壁垒;b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造成受剥削,不等价交换;c施加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d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制裁;e美国金融危机使外贸出口增速下降。
2、设问:(1)结合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2)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3、考点:A(政经)(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存在经济相互依存和制约,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既反映了科技革命,社会大生产和现代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必然打上资本的烙印(与资本国际化相联系,相关的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并充当裁判)。
(2)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必然是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材料1和材料2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
(3)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原因在于:a科技革命成果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使我们在贸易、市场问题上往往受制于人;b游戏规则西方制行不合理不公正,而融入全球化又必须承诺遵守这些规则,也使我们受制于人。
(4)对策:a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新战略。b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南南合作、南北对话”,逐步改变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B、(邓论)(1)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发展中注重“两个自主,一个创新”。
(2)美国危机使经济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增大,两国家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阻,必须在扩大内需(投资,消费)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