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职千百度 毕业生如何面对的求职困惑
2009年12月23日
来源:《校园志》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求职中拒绝眼高手低——降低期望放宽选择面
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造就了不平凡的一代毕业生。面对不同的机遇,迎接更大的挑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形势,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到基层第一线,到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就会更加广阔。
对于在校生——
变消极就业为积极就业,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我们鼓励就业弱势生除了学好本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自主拓宽就业渠道,适当选学跨专业知识,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既要通过司法考试,又可以选考一些相关的资质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商务英语、CPA、公务员等,学校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师资源和图书资源;
变“自力更生”为“统一战线”,积极调动一切资源。面对就业时出现的心理、工作问题,要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就业中心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千万不要“自力更生”,贻误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在找工作时,不要局限于网申,还要多跑跑招聘会,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动用各种社会关系。
再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或者校园中的选秀活动等,即使是做一个活动组织者也能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如果作为参赛者有幸获奖,这将成为你求职中有力的砝码。
及早进行职业测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大学生不妨借助现代测评工具,以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个人特质,为选择合适职业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提高就业能力,科学设计职业生涯。
不要把求职的目光都放在大城市上。据统计,选择北京与其他发达城市的学生,合计占到了全体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的近八成。根据目前实施的国家就业政策,去基层、西部和参军为未来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此外,二线城市的优势正在为大家发现:舒适度不低于一线发达城市,但生活成本更低,选择二线城市可以大大延伸自身的职业链条,增加人生旅途的风景线。现代的大学生要不断调适自我,要看到人类生活发展的趋势,择地而居,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毕业生——
开放的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学生要告别传统的高校教育束缚。从单纯的知识积累中摆脱出来,努力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人情社会形势,努力塑造适应社会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模式。要认清自身条件定位,求职要按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切不可盲目跟风,追求高工资、高福利、高社会地位、热门行业,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扬长避短,长远考虑。要目标明确果断决策,求职过程不能漫无目的,漫天撒网,要准确定位,珍惜每一场面试每一次机会,总结失败教训,直至最后成功。要摒弃专业限定理论,从传统的“学什么干什么”中走出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推陈出新,为自己把握更多机会,提高自身价值。
大学毕业生要逐步转变观念,不等不靠,不依赖学校、家庭,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增加就业机会;要转变就业终身制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转变“不对口不就业”的理念,适应社会“一专多能”的要求,在努力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领域,以适合社会的需求;说服父母“就业求稳定”的传统思想,让父母、长辈正确理解“好工作”的涵义,从家庭角度做好有力后盾;广泛利用校友、同乡会资源,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积极主动的迎接挑战。
总之,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工作能力,更好的完成职业生涯,才是大学生活和求职的目标。学历宜中不宜高,越高路子越窄;就业宜早不宜迟,越迟机会越少;择业宜先不宜后,越后越没可能;跳槽宜少不宜多,越多基础越差;读书宜多不宜少,越少越被淘汰;城市宜大不宜巨,越巨生活越累。这是专家对大学生的忠告。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