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讲义:马哲第四章答疑解惑(一) 2

2008年06月06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作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它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进入主体实践和认识的范围内,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实在,才是客体。客体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内, 成为客体。

  例如,生物系的学生用青蛙等动物做实验,做实验的学生就是主体,被用来做实验的青蛙就是客体。而远在池塘里的青蛙与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就构不成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3.“感觉是人认识外界的天然屏障”是什么观点?

  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即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1)“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种观点把感觉看作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其错误在于否认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感觉是人对世界的低层次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例如: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他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赫尔姆霍茨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并且认为这造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但他没有看到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认识无限发展,因此,他的观点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4.实践和认识为什么不属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第一性和第二性专指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既具有客观性,还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和物质相比,实践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实践中内含着主观意识指导的成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