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解析精选习题之马哲第二章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了意识是()
A.一种独特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武B.信息的对立物
C.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D.信息、物质的普遍本性
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
观点
8.“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大江东去浪涛尽”是指时间的()
A.一维性B.顺序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
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
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
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
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
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3.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 D.主动性
14.“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1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2.“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 仅此而已,在我之
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经验论观点
3.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
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