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试题命制规律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二)命题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知识记忆型为主开始向复合材料分析型转换
从历年试题分析来看,时事与政策作为考研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相对而言是考生花费时间较少而又得分率比较高的科目。这与命题方的思路和方式有很大关系,即重大时事重点命题,命题方式单一直接,造成考查点较为集中和记忆性选择题目多的命题特点。但是随着考研政治大纲的逐年修订和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年的“形势与政策”命题也相应出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开始注重与多学科交叉出题,复合式分析性命题增加,特别是在大题上利用时政材料结合其它学科进行综合考查成为一大常用模式。从题目分布来看,直接考查主要放在选择题目上,单项选择往往十分简单,多项选择在选项由5项改为4项后难度自然下降,但同时也开始出现分析性较强的题目;综合考查放在辨析与分析题目上,时事政治被命题者作为材料运用,为考查其它知识点提供相关背景和材料。取消辨析题后,时事政治在分析题中充当材料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以2004年考研试题为例,该部分单项选择题目三道,分值3分,比2003年增加一道,考查欧盟、中印关系和中欧关系,多项选择题三道,分值6分,绝大部分还是命题方式直接,较易得分,但多项选择第28题则不再是单纯记忆性题目,而是在设计上从题干到选项都有深度和难度。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道比较有代表性的多项选择题。
28.“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过程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A.以色列右翼势力的阻拦 B.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干扰
C.美国偏袒以色列 D.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E.俄罗斯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持反对态度
这道题命题方式灵活,不再直接考查中东和平问题中的表层现象,而是深入问题的里层,要求考生分析“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困难的原因,设计的选项迷惑性较大,需要考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国际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才能正确选择。首先,“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是由美国提出的反映美国中东政策的产物,它的实施建立在巴以双方共同合作的基础上,但是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反对这一计划,认为损害了本国利益,巴勒斯坦的激进组织亦是同样态度,再加上美国中东政策一直对以色列倾斜,而美国打伊拉克主要是基于萨达姆政权的不合作和对石油战略利益的追求。所以,选项ABC是正确答案,D项与该计划没有本质必然联系,构不成主要原因。E项俄罗斯是“中东和平路线图”提倡者之一。
2004年考研试题中的辨析32题,时事政治被命题者作为材料运用,为考查其它知识点提供相关背景和材料。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道题:
32.2003年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门联手出击开展屠宰市场集中整治,严把肉品市场准入关,规定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对失信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其违法违规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公开曝光。根据材料辨析: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