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思维差异与翻译

2015年10月08日 来源:跨考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着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来进行翻译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中不同的思维对语言的表达有其不同的方式。以下是跨考教育英语教研室老师为考生总结的英汉文化思维差异与翻译方法,仅供考生参考。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种事物时,所采取的角度及思维的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如:中国人是比较讲礼貌的,大家在一起总是礼让一番,总是说“你先请!”而英语的习惯说法是“After you !”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来表示。

  又如:在时间先后概念上,英美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又是不同的。英语中用“back”指过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指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用“前”指过去的时间,用“后”指未来的时间。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指过去, “后”指未来。中国人是面向着过去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美人是面向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语的“back”和“forward”相当于汉语的“前”和“后”。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皇帝的龙椅面向南摆放”;“天下衙门朝南开”所以汉语就有“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英语文化则相反,英语国家的人表达方位“北”为先。若将汉语“南屋”译成英语“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那就错了,正确的译法是“a room with a northern exposure。”在方位表达上中国人总是说“东西南北”而西方总是说“北南东西”,所以汉语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翻译成英语分别是“northeast 、southeast 、northwest 和southwest”。又如汉语中的“九五折”,英美人常说“a five percent discount”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这种不同的视角往往导致英汉语对同一思维内容采用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思维习惯上东方较重综合,而西方较重分析,反映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再加各种短语和从句,而汉语注重整体和谐,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如:Spring has so much mor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s and leaves , and the coursing of its streams , and in itssweet restless seeking ! (John Galsworthy ,The Apple Tree) 春花含苞欲放,绿叶缓缓舒展,溪水潺潺流淌,欢乐的春天,涌动着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倾诉表达。

  英汉的这种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联想,比喻“东风”“east wind”,这个词东西方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联想,汉语文化中“东风”指“春风”唐代诗人李白《春日独酌》诗:“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东风”是“春天”、“温暖”的象征,东风送暖,大地复苏,中国人把“东风”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而对英国人说“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刺骨的寒风,英国人喜欢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里赞美西风就有著名的诗句:

  Oh ,wind ,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啊,西风,

  假如冬天已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千古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在英国人民眼中西风带来温暖。

  英汉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词语的不同理解上。如:

  英语politics ,汉语的对应词是“政治”,但英语politics 仅指“政治信念或政治学”。而汉语政治指的是“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就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又比如“propaganda (宣传) ”在英语里含有“虚假、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宣传”则是褒义词,意思是“对群众说明解释,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翻译时可用中性词publicity 表达汉语“宣传”的意思。

  英汉的思维差异还体现在习语等方面。大家知道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习语常常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在英汉语言中有些习语是相似的,如: strike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不达;to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鱼目混珠。

  以上所讲的是同义的习语,但是英汉民族社会地域环境不同有许多习语就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形式。如汉语的“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 fish inthe air”(在空气中钓鱼) ;汉语说“喝水多”叫“牛饮”,英语则说“to 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一样喝水) ;又如中英都有养狗,但狗在汉语中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英国人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汉语中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常说“love me ,love my dog”;还有指幸运儿(lucky dog) 。

  颜色词方面中英两个民族对颜色的联想也有差异。如“红楼梦”的翻译,就译成了“Dream of Golden Days”;“怡红院”就译成“Green Delights”。(绿色的庭院) 。汉语文化中红色表高兴、幸福、和如意吉祥。而在英美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所以汉语的“红色”译成英语的green (绿色) 或golden (金黄色) ,这样读者比较好理解和接受,但有失汉语的文化特色,所以有些翻译家认为应直译成“red”以使英美读者了解红色在汉语中的意义。又如:英语中的“Red Army”和“Red Brigades”均为恐怖集团,这两个恐怖集团名称中的Red(红色) 实则是指“流血的恐怖”之意,而汉语词汇“红运”(good luck) 、“红利”(dividends) 、“红眼病”(green - eyed) 译成英语并没有red 这个字。而有些汉词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完全不明其意的如:“青衣”汉语中指婢女,指卑贱者之服;“青衣布帽”指寻常百姓;“白袍子”指举人,唐朝举子入试,皆着白衣,故有“白子向太纷纷”之语,这些词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词,翻译时常常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又如“黄色”在汉语中常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因此皇帝登基也称“黄袍加身”。而西方人却常用“紫色”表示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如“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 ;“to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婚) 等成语。

  英汉思维差异还体现在词序句序方面:在修饰动词时,英语中短语作状语的位置可前可后,而汉语中多数在前,有少数视表达习惯放在后面。

  Tom left the ship without a word. (后置)

  汤姆一声不吭地离开了商店。(前置)

  英语中的时间状语一般在地点状语后面,而汉语则相反。

  He was born in wuhan on December 21 ,1931.

  他于1931 年12 月21 日生于武汉。

  英汉思维在句中结构方面的差异:

  A. 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

  英语句子重“形合”,往往用词形变化、连接词、介词、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等表示成分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句子的外形很严谨,而汉语句子则注重“意合”,由于没有词形变化、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也比英语少,往往用隐性连贯方法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句子外形比较松散、自由。所以在英译汉时,许多词可以转译为汉语的动词,连接词有时可以不译,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可转译为短语式分句。汉译英时,首先要处理好句子的内在关系,用英语的连接词把各种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 体现出来,其次要善于将汉语的分句转换为英语的名词、分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等。

  如:Since it has been decided , let’s start now.

  决定了就开始干吧。

  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 how can you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

  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 , in the past , many Chinese have laiddown their lives .

  他们正在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是每个中国人所珍爱的,在过去,许多中国人曾为了这个理想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B. 英语句子重心在前,汉语句子重心在后。

  英语和汉语的叙事和推理的顺序在多数情况下是相反的。英语句子在叙述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先前发生的事,而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则正好相反;英语句子往往先总结,然后再加以阐述,而汉语则常常先交代事情,然后再总结。如:

  His chief contribution was making me realize how much morethan knowledge I had been getting from him .

  他使我认识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远远不只是知识,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C. 段落意识不同。

  英语和汉语的段落意识是不同的。英语的一段话里如果只涉及一个人物或事情,那么主语一般都保持连续性,避免了跳动,也保持了段落的流畅性;而汉语段落的主语则没有这种要求,一般跳跃性较大。

  自上了轿,进了城,从纱窗中瞧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卓盛,自非别处可比。

  She got into her chair and was soon carried through the city wall. Peeping through the gauze panel which serviced as a window, she could seen streets and buildings more rich and elegant and throngs of people more lively and numerous than she had ever seen in her life before.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失误,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