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同存“译”:考研英语翻译题技战术

2010年09月19日 来源:新东方在线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0年南非世界杯落幕,考研斗士们要面对的就是2011年的考研赛场了。考研英语中,翻译题究竟能在英语赛场上贡献多少分?要看你能否在单位时间内灵活有效地运用以下的技战术配合。
    
    1. 译句中长难结构的“精妙远射”
    
    本次杯赛中,犹如神来之笔的精妙远射当属荷兰老将范布隆克霍斯特了。
    
    半决赛荷兰对阵乌拉圭,老范接队友传球后,没有继续进行繁琐拖沓地传球,而是根据场上局势在距球门36米处果断起脚远射得分,当时球体时速高达109公里。同理在翻译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型:句子内嵌超长从句或短语成分,若从句和短语长度适中,则必出现并列结构。以2010年48题为例:
    
    (48) Time was when biologists somewhat overworked the evidence that these creatures preserve the health of game by killing the physically weak, or that they prey only on “worthless species”.(本句难点是以that引导的两个并列同位语从句。在翻译类似句型时,我们无需移动长结构的位置,而是果断就地处理。)
    
    参考译文:曾几何时,生物学家有些滥用这种证据,该证据表明,这些生物通过捕杀体弱的猎物来保持该物种的健康状态,或者说,其捕食的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的物种”。
    
    2. 短小成分的“传球突破”
    
    在德国对英格兰1/8决赛中,经细致传球配合德国战车准确地将球运抵禁区前,克洛泽最终得球并倒地凌厉铲射,球随即呼啸入网。同样,当我们在翻译短小从句和短语时,可以充分借鉴传球技巧。比方说,历年考研翻译必考对定语成分的处理,而当定语是由短小从句或短语构成时,我们就将其“灵动短传”,移至被修饰词句前即可。
    
    如2010年49题句首的“In Europe, where forestry is ecologically more advanced…”,where引导的小定语从句修饰Europe,就可以直接前置译为:在生态林业较发达的欧洲。另一个必考点是状语成分,我们知道状语位置在中英文中都异常灵活,这种特点类似于球赛阵容中的“自由人”。但当表示原因、条件、假设的小状语从句位于句尾时,我们最好运用“飘逸长传”,将其移至句首,这样更加符合汉语的“先说明后结论”的“后中心”逻辑。如2010年46题后半句:“… insects would eat us up if birds failed to control them”,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短小,就应整体移至结论句前,译为:如果鸟类不能控制这些昆虫,那么它们终将吞噬一切。
    
    3. 主被动语态的“攻防转换”
    
    主动有效的进攻与被动严密的防守之间的灵活转换是任何成功球队所必备的要素。而主被动语态的转换技巧也同样是翻译题绝杀计。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中的主动语态各自的优势地位,使得出题组格外重视对这种语言差异现象的考核。一般来讲,汉语习惯以主动语态表达的被动语态,需要果断做主动化处理。如1991年72题中:“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就应主动化译为:(人们/我们)势必要开发(发掘)新能源,而这需要时间。当被动化和主动化译文都符合汉语习惯时,则优选被动化译法,这样更接近原文。有时原文强调被动状态或汉语也习惯被动表达,此时应毫不犹豫地以被动语态译出。如2010年49题:
    
    (49) In Europe, where forestry is ecologically more advanced, the non-commercial tree species are recognized as members of native forest community, to be preserved as such, within reason. (本句强调recognize和preserve的被动状态)
    
    参考译文:在生态林业较发达的欧洲,非经济型林木被视为原始森林群落的一部分,同样得到合理保护。
    
    4. 词义引申的“头球攻门”

    
    德国少将穆勒、乌拉圭核心弗兰、西班牙葫芦娃比利亚一旦被盯防,足下无法发力,进攻必然受到牵制,此时只有扎实的铁头功能令他们绝处逢生。在对乌拉圭的半决赛中,“小飞侠”罗本就是用一记利落的头球使荷兰队时隔32年后重返世界杯决赛。想必你在答题时一定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某个词即便你尝试了字典中的每个释义,也无法得到准确通顺的译文,而对照答案时发现词条中根本无此表达。此时你需要细致领会的恰恰是“头球攻门”的技巧:利用表达习惯根据汉语语境需要对相关中心词义充分汉化发挥。
    
    2010年47题后半句:“…regardless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conomic advantage to us”,直译为:无论(鸟类)对我们存在或是缺乏经济利益。这种译文虽句义尚可理解,但表达不够地道。应对presence or absence和advantage的相关词义适度引申,译为:无论(鸟类)对我们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引申时要紧扣相关中心词义,适度拿捏。有时用力过猛会造成词义“越位”,偏离原文句义从而失分。
    
    5. 词性转化的“倒钩入网”
    
    有时在比赛中单凭传统的脚球是无法实现进球的,只会令比赛进入僵持状态,最终双方互交白卷。若球员可以根据来球及时转换思路,调整角度倒钩攻门,这将成为最有力的破冰之计。考研翻译中也有同样的词性瓶颈:英语正式文体中较为青睐抽象名词,但在译为汉语时却无法由名词体现。原因在于汉语多以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为中心,而英语中则是名词更具优势,而其抽象名词一般多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派生词。这一双语差异提示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同词性僵化翻译,而应适时调整思路,转换词性角度,将抽象名词转换成相应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2010年46题: “Scientists jumped to the rescue with some distinctly shaky evidence…”句中抽象名词rescue本身具有较强的动词词感,应动词化处理,译为:科学家们立即利用一些明显不可靠的证据来解围。
    
    6. 汉语译文的“判罚规避”
    
    赛场和考场都具有严密的得分和判罚规则,而裁判员和翻译阅卷老师的职责同样是基于规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判罚。换言之,二者的判罚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因而就会出现有争议的判罚。如果球员动作模糊,裁判视线不清甚至会导致误判。因而我们在提交译文时书写应工整清晰避免涂抹(这可能说明你在某知识点上犹豫不决);译文中尽量杜绝错别字(整体累计3个就会被扣0.5分);每题最好只给出一种译法(多种译法仍按其中的错译句扣分);表达不应含糊或逻辑不清(这会影响译文质量干扰给分)。总之,在备考期间我们不但要通过练习大幅度提高翻译的技战术水平,还应充分重视译文质量,下大力度提升译文规范性,从而有效规避不利判罚。
    
    32支球队,64场比赛,145粒进球。
    
    百万考生,4场考试,得分……
    
    让得分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