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英语新大纲--阅读理解之完全攻略
2009年08月25日
来源:跨考教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中更是如此,阅读总共三部分,占了整个试卷分值的60%。
第一部分 阅读理解A部分
本部分主要考查对英语词汇、短语、句型等习惯表达方式,尤其是对出现篇章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包含了对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背景以及科技发展动态、热门话题乃至西方人的思维、交流方式等非语言性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考查。因此,本部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测试试题。
1、《大纲》对阅读理解A部分的评价目标:理解主旨要旨;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区分论点和论据。
2、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基本原则
(1)试题应该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即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评价目标和试卷结构进行命题。
(2)试题指向性必须清楚、准确、周密,易于理解,不出怪题、偏题。试题应该无科学性错误和避免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答案要明确、合理、惟一。
(3)在命制阅读理解A部分试题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必须以考查获得信息为目的,不以考查语法和词汇为目的;第二,应该避免出只根据一般常识而不用阅读文章就能得出答案的题目;第三,以考查文章提供的主信息为重点,考查考生挖掘文章中的信息能力为目的,命制考查多种层次、多种范畴信息的题目;第四,考查点对语言材料内容的覆盖面应该尽可能全面。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B部分
1、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2006年《英语考试大纲》修订部分的内容,阅读理解B部分现有三种备选题型(包括2005年加的选择搭配新题型)。每次考试从这三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
(1)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的5个空白处的5段。
(2)在一篇长度约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给出。
(3)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2、试题特点
本部分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连贯性、一致性、逻辑性等语篇、语段整体性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和微观结构。考生既要理解和掌握文章总体结构和写作思路,又要弄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3、文章的结构特点
(1)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者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讨论分析,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答这一类型的文章,考生关键要抓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
(2)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考生只要细心掌握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结论又是什么即可。
(3)立论/驳论型:提出论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也可能会涉及到大众的舆论)。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4)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
这一类型的文章近于说明文。文章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文章大多围绕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C部分
1、英译汉部分的命题基本指导思想
《大纲》规定:英译汉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内容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试题无科学性错误;侧重运用能力的考查。英译汉部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适当降低英译汉文章的难度,以便要求考查考生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同时,掌握并运用最基本的英译汉技巧。
2、试题材料的选取
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可知,英译汉部分试题命制的材料主要来自社会生活、科普知识、人物传记这几个方面。
社会生活主要涉及:法律教育、欧洲电视媒体、人口爆炸、噪音、资料收集、儿童教育、大学生、城市生活、办公室、职业选择、标准化教育、心理测试、历史学家、行为科学和文化人类学。
科普方面有: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核辐射、太阳能、电的应用、矿物燃料、电视、能源危机、智商、建筑、技术和工具革新、科学研究取得进步的原因、天文科幻、未来世界等。
人物传记方面主要涉及爱因斯坦、珍妮.马德逊等。
3、英译汉部分试题命制的特点
(1)句子长且结构复杂、内容抽象;
(2)文章摘自原版读物或刊物;
(3)划线部分的理解与翻译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很强;
(4)试题中的词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要求考生根据句子内容确定词义后再对词义进行引申。
对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的重要得分点,英语辅导老师对其重点解题步骤做出如下分析:
1、精读需做到:
(1)选项分析(正确, 错误选项都要分析);
(2)单词---背会, 熟悉掌握;
(3)长句---摘取, 背诵, 翻译;
(4)重点文章---背诵全文(每两天背一篇即可)。
2、读文步骤:
(1)通读全文, 抓住中心(不可先看题目)---着重看首段, 及每段的段首段尾句, 抓中心, 如有核心概念找出核心概念, 作者态度观点;
(2)仔细审题, 返回原文---由题干回原文关键词定位(注意大写字母, 地名, 时间, 数字)---自然段定位(出题顺序与行文顺序大体一致);
(3)原文与选项含义重叠, 即为答案(如有需要, 首段及段首段尾句重读, 其他正常)。
英语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非一日千里,跨考教育建议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阶段符合自己的“阅读学习计划”:
“两遍”阅读法:
第一遍“略读”: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读文章、完成题目。以“大体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重点信息”为主旨,以解答题目作为目标。切不可拘泥于个别的词、句等语言细节,应注重培养实战感觉,稳定阅读速度,提升对文章整体的逻辑理解力。
第二遍“精读”:所谓“精读”,即要从词、句、篇、题四个层面对文章进行细读和研读,充分汲取每一篇文章的营养,全方位夯实自己的语言实力。具体而言,生词要理解记忆;难句要分析翻译;篇章结构也要梳理,提炼出每段的大意和篇章的主旨,进而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题目不要机械地对答案,要见木见林,做对的题要提炼思路,归纳方法,做错的题目要错误分析,汲取教训。
重点提醒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复习是被很多考生做阅读时所遗忘的一个环节。殊不知,每读完一篇文章,里面的“得”与“失”都是考生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养分。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地、反复地复习,不断来摄取这些养料,知道考试前的最后一周。切记“题海”战术,要相信四千道题做一遍的效果绝对比不上一千道题做四遍的效果;与其博览群书,不如精读一本。
第一部分 阅读理解A部分
本部分主要考查对英语词汇、短语、句型等习惯表达方式,尤其是对出现篇章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包含了对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背景以及科技发展动态、热门话题乃至西方人的思维、交流方式等非语言性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考查。因此,本部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测试试题。
1、《大纲》对阅读理解A部分的评价目标:理解主旨要旨;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区分论点和论据。
2、阅读理解A部分命题的基本原则
(1)试题应该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即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评价目标和试卷结构进行命题。
(2)试题指向性必须清楚、准确、周密,易于理解,不出怪题、偏题。试题应该无科学性错误和避免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答案要明确、合理、惟一。
(3)在命制阅读理解A部分试题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必须以考查获得信息为目的,不以考查语法和词汇为目的;第二,应该避免出只根据一般常识而不用阅读文章就能得出答案的题目;第三,以考查文章提供的主信息为重点,考查考生挖掘文章中的信息能力为目的,命制考查多种层次、多种范畴信息的题目;第四,考查点对语言材料内容的覆盖面应该尽可能全面。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B部分
1、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2006年《英语考试大纲》修订部分的内容,阅读理解B部分现有三种备选题型(包括2005年加的选择搭配新题型)。每次考试从这三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
(1)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的5个空白处的5段。
(2)在一篇长度约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给出。
(3)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2、试题特点
本部分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连贯性、一致性、逻辑性等语篇、语段整体性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和微观结构。考生既要理解和掌握文章总体结构和写作思路,又要弄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3、文章的结构特点
(1)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者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讨论分析,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答这一类型的文章,考生关键要抓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
(2)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考生只要细心掌握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结论又是什么即可。
(3)立论/驳论型:提出论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也可能会涉及到大众的舆论)。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4)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
这一类型的文章近于说明文。文章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文章大多围绕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C部分
1、英译汉部分的命题基本指导思想
《大纲》规定:英译汉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是避免内容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试题无科学性错误;侧重运用能力的考查。英译汉部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适当降低英译汉文章的难度,以便要求考查考生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同时,掌握并运用最基本的英译汉技巧。
2、试题材料的选取
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可知,英译汉部分试题命制的材料主要来自社会生活、科普知识、人物传记这几个方面。
社会生活主要涉及:法律教育、欧洲电视媒体、人口爆炸、噪音、资料收集、儿童教育、大学生、城市生活、办公室、职业选择、标准化教育、心理测试、历史学家、行为科学和文化人类学。
科普方面有: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核辐射、太阳能、电的应用、矿物燃料、电视、能源危机、智商、建筑、技术和工具革新、科学研究取得进步的原因、天文科幻、未来世界等。
人物传记方面主要涉及爱因斯坦、珍妮.马德逊等。
3、英译汉部分试题命制的特点
(1)句子长且结构复杂、内容抽象;
(2)文章摘自原版读物或刊物;
(3)划线部分的理解与翻译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很强;
(4)试题中的词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要求考生根据句子内容确定词义后再对词义进行引申。
对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的重要得分点,英语辅导老师对其重点解题步骤做出如下分析:
1、精读需做到:
(1)选项分析(正确, 错误选项都要分析);
(2)单词---背会, 熟悉掌握;
(3)长句---摘取, 背诵, 翻译;
(4)重点文章---背诵全文(每两天背一篇即可)。
2、读文步骤:
(1)通读全文, 抓住中心(不可先看题目)---着重看首段, 及每段的段首段尾句, 抓中心, 如有核心概念找出核心概念, 作者态度观点;
(2)仔细审题, 返回原文---由题干回原文关键词定位(注意大写字母, 地名, 时间, 数字)---自然段定位(出题顺序与行文顺序大体一致);
(3)原文与选项含义重叠, 即为答案(如有需要, 首段及段首段尾句重读, 其他正常)。
英语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非一日千里,跨考教育建议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阶段符合自己的“阅读学习计划”:
“两遍”阅读法:
第一遍“略读”: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读文章、完成题目。以“大体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重点信息”为主旨,以解答题目作为目标。切不可拘泥于个别的词、句等语言细节,应注重培养实战感觉,稳定阅读速度,提升对文章整体的逻辑理解力。
第二遍“精读”:所谓“精读”,即要从词、句、篇、题四个层面对文章进行细读和研读,充分汲取每一篇文章的营养,全方位夯实自己的语言实力。具体而言,生词要理解记忆;难句要分析翻译;篇章结构也要梳理,提炼出每段的大意和篇章的主旨,进而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题目不要机械地对答案,要见木见林,做对的题要提炼思路,归纳方法,做错的题目要错误分析,汲取教训。
重点提醒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复习是被很多考生做阅读时所遗忘的一个环节。殊不知,每读完一篇文章,里面的“得”与“失”都是考生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养分。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地、反复地复习,不断来摄取这些养料,知道考试前的最后一周。切记“题海”战术,要相信四千道题做一遍的效果绝对比不上一千道题做四遍的效果;与其博览群书,不如精读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