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家谈选院校和专业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选报志愿个人志趣社会需求兼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 郑晓齐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数逐年有所增加,如何报考学校、选择专业等等,已成为时下高等院校中众人广泛议论的话题。对于广大考生或准备报考的学生来说,有一个如何理性、客观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问题,首先需要具备合理的应对考试的思想。
与未来职业发展密不可分
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报考研究生与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研究生毕业后只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研究生阶段的科学训练、专业知识更加精深,更加复杂,相对于本科教育的注重 “通识”培养,研究生教育具有更多的专业领域指向和更加明确的兴趣范围,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从广义上来讲,报考研究生与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密不可分,是人生事业中的重要选择,首先应该十分慎重从事,仔细分析,绝不能马虎。
从另一方面来看,报考研究生是个人自我选择的重大事件,个人自作主张、自由意志发挥比较突出的地方。参加高考时,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验缺乏等原因,个人的意愿、志向更多地受考试分数、家长、高中班主任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重点考虑 “录取的现实性”问题,而无法过多地顾及个人的选择。但报考研究生已经不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否报考或者报考何处的问题更多地是一个成年人、社会人独立思考、自我完善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个人独立进行人生选择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挑战,需要多方面地考虑个人的已有教育背景、个人特点与优势、科学或职业的兴趣、价值观念等等,综合分析,加以科学判断。因此,个别学生中出现的“跟风”、“找热门”、“随波逐流”、“随意选择”等等做法是不可取的,不成熟、非理性的选择既无益于社会,更有损于个人。
考虑外部环境发展趋势
当然,每个人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的。报考研究生仅仅考虑个人的特点与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将个人的发展与外部环境 (国家、社会、区域)的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分析,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因此计算机、通信等专业领域一直是我国重点发展、也是快速成长的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发展前景良好。同时,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法律、财经和管理等专业应用性比较强,是社会进步过程中急需扩展的领域,个人发展的空间较大,就业前景良好。如果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进入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无疑未来的发展机会较多,对社会的贡献也会相应大一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专业已多年持续“升温”,报考人数较多,竞争也格外激烈;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行业和领域中已经拥有了一定基数的人才,希望进入这些“热门”领域的报考学生需要在“复合型”、“外向型”、“个人特色”、“实践性”等方面下功夫,扬长避短,才能成长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如何选择报考学校、选择报考、专业和导师
考生在具体报考过程中,常常面临如何取舍学校、专业和导师的问题。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除本校报考之外,我们很难详细了解研究生导师的具体情况,而报考学校往往与考上研究生的难易程度有关,因此可以简单地说:报考专业主要与个人兴趣和教育背景有关,个人选择的成分大一些,报考学校的选择主要需要考取的可能性和学校的特点,个人选择的成份就相对而言小一些,而对于报考导师,在我们不掌握比较详细信息的前提下,往往很难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考虑。所以,对于一般考生来说,第一位的是专业选择,其次才是报考学校和报考导师的问题。
总而言之,即将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十分慎重,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同时也要了解国家、社会的宏观发展趋势,兼顾个人志向和社会价值观念,使自己未来能够置身于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是否报考研究生,选择何种专业,是青年学子面临的重大选择,其过程本身就是十分有意义的事件,需要我们即将报考的学生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考虑分析,理性作出影响自己未来的重大决策。
外语类专业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招办主任 盖庆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外语专业,语种不同,差别也较大。从近年需求情况看来,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考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小语种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以后的就业领域较窄,就业岗位有限,而社会的需求量不是很大。
200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共有13个专业招收360名硕士学位研究生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和博士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2002年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共设文学、语言学、美国社会文化研究、英国社会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澳大利亚研究6个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英语专业共设英语教育、语言测试、普通语言学外语教学等 3个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级翻译学院(原联合国译员培训部)]
北外的高级翻译学院成立于 1994年6月。早在五六十年代北外就举办过数届高级翻译班。1979年受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总部的委托,成立了联合国译员培训部,为联合国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同声传译和笔译人才,毕业生大多在纽约、日内瓦等地的联合国机构任职。他们的业务水平及表现得到了联合国方面的好评。他们在国内工作期间,不少人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
德语语言文学
北外德语系建立于 1950年,已有50多年的历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优秀,科研成果显著。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点,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德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点。
俄语语言文学
北外俄语学院是我国培养俄语人才的重点基地。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点。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点,在俄语语言学、语义学、修辞学、诗学、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科于 1958年建立于外交学院。1962年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正式建立阿拉伯语教研室,纳忠教授为首任教研室主任。1981年阿拉伯语专业脱离亚非语系独立建系。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点,是我国第一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点。
日语语言文学 (日语系)
日语系的前身为创建于 1956年的外交学院日语专业。20世纪60年代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1981年独立为日语系。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93年批准为博士点。现有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日本社会文化。
日语语言文学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该中心成立于 1985年9月,是教育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为促进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而共同创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日本学方面的研究人才及高校日语教师。
中心现有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教育;日本文学;日本社会经济;日本文化。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西班牙语系建立于 1951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西班牙语系。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西班牙语专业第一个硕士点,1995年批准为博士点。现有研究方向:西班牙语语言学;西班牙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西班牙语文学、拉美文学;西班牙语口译研究。
欧洲语言文学
欧洲语言文学专业现涵盖罗马尼亚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伐克语、阿尔巴尼亚语 (欧洲语言系)、意大利语(法语系)、瑞典语(德语系)、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系)等语种的语言文学。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罗马尼亚语语言文学、捷克语语言文学、波兰语语言文学为硕士点。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欧洲语言文学博士点。
法语语言文学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 1949年,拥有语言、文学和翻译三大主干学科的专业教员,兼有同传、国际政治、欧盟法、外语教学法等方面的专门人才。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1年挂靠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生。
本学科现有研究方向为:法语文学与文学批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法国国情与法语国家及地区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这两个专业主要由北外的国际交流学院来承担教学任务。学院依托北外语种多、国际联系广泛、沟通便利的天然优势,以特色办学,靠质量发展。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2003年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这两个学科现有研究方向为: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国文化,汉语研究语言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海外汉学,中外小说比较,跨文化研究,中外文学关系。
外交学
外交学系于 1999年正式建立。2003年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外交学硕士点,从而使北外的外交学系成为全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设有外交学硕士点的院系之一。2004年正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设有外交学的理论与实践和大国关系与大国外交两个专业方向。
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多层次人才是培养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 郭?t华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正把我们带进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这个时代无疑将给我们带来经济和高新技术的更加迅猛增长与发展。
2004年9月8日,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多层次培养人才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成立于 2000年3月,是培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员工160名,其中:院士1名(兼),国家级专家2名,部级专家4名,博士生导师12名,教授14名,高级工程师13名。学院设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信号与信息处理);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个博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教育技术学6个硕士点。其培养方式有硕士、博士、硕博连读、工程硕士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及高级技术人才培训班等。现有在校博士生90余名,硕士生410余名,软件工程硕士生26名。
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研究生招生专业有: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作为当前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为通信、计算机应用,以及各类信息处理技术提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实现算法和实现方案。它探索信号的基本表示、分析和合成方法,研究从信号中提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及实用算法,提高信号在传输存储中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研究方向: “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多媒体视听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及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协同工作系统”、“多媒体通信与多维数字信号处理”、“信息处理与人工神经元网络”及“数字信息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本学科以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征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识别、图象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计算智能和信号处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等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其基本内容包括计算计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与应用、并行处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及其应用。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并行算法、信息安全、知识工程与计算智能、软件设计技术、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主要研究方向:并行处理系统、计算机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系统、计算机安全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智能处理。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兴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教育技术学、开放与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处理、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学与教的理论研究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途径,促进教学方法和质量的提高。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
金融类专业对人才质量要求更高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师 胡传雨
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活动已日益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微观层面看,从生产到消费,从购物到旅行,从财富的积累到财富的流通,都必须借助货币、银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从宏观层面看,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过去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运作正在成为金融活动中的最重要的内容。相应地,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活动,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市场实践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活动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金融活动内容也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总量上会持续提高,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对金融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专门人才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宏观经济分析与判断能力,而且要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特别要对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运行有充分的认识,具备足够的企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市场决策能力。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管理性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经过 25年的市场化经济改革,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企业面临着大量的金融决策需求。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也已使得我国经济不断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去。随着WTO的加入,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企业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金融管理和决策需要,对于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将会持续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面向全国、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该校金融学科系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在原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和保险学基础上调整形成的。在其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类金融专门人才。该学科拥有一支阵容强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 5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0人,同时还聘请了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及研究生导师。
该学科现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及培养质量近几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该学科致力于将硕士研究生培养为 “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金融学理论和较系统的金融专门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金融经济问题观察分析能力、货币政策实施能力和从事金融保险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学科的外语资料,通过国家外国语六级水平测试”的人才。
由于该学科在人才培养中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又注重对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因而其培养的学生由于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认同和赞誉,毕业生就业率在北京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连续几年就业率保持在100%),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一些大型企业等。
该学科招生专业现设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及保险精算学等 5个专业:
金融学下设金融理论与政策、微观金融与实务、金融工程及金融史等 4个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归属金融学院招生;保险学、保险精算学归属保险系招生。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专业学制3年,保险理论、保险精算学制2年。
该学科拥有强大的导师整容,王广谦教授、李健教授等是国内知名的金融理论与政策专家,史建平教授在金融机构及风险管理方面、贺强教授在证券投资方面、张礼卿教授在国际金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而在保险理论及保险精算方面的专家则有郝演苏教授、李晓林教授等。同时,该学科还外聘了数十名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该学科面向全国招生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150名左右。
部分高校法律院系快览
吉林大学法学院
吉林大学法学院是我国著名法学院之一,法理学研究基地,它将法学硕士分为基础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和国际法学四个专业培养。
张文显:教授、博导,全国著名法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法理学、当代西方法哲学,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4项。
徐卫东:教授、博导,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最早的研究领域是法律史学、比较法和法理学,后转为商法学,承担国家社会基金研究项目 1项。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职教授 35名(博导占29名),现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5个博士学位点。
陈兴良: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刑法哲学与刑法理论研究,死刑理论方面研究较为成熟。
朱苏力:教授、博导,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法哲学、法社会学、比较法、比较法律文化方面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拥有民商法、经济法、刑法、宪法与行政法等 7个博士点,刑法学和民商法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我国法学硕士教育与考试组织的重要单位。
赵秉志:教授、博导,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为我国刑法学界泰斗级人物。
王利明:教授、博导,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民法理论研究,是我国第一位民法博士。
南京大学法学院
南京大学法学院现有教授 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2人。法学院设有8个硕士点: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另有经济法学博士点1个。
法学硕士专业设置与导师名单:法理学专业:张中秋、杨春福;法律史学专业:金俭、张仁善;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张千帆、张梓太、赵娟;经济法学:范健、邵建东、陶广峰、李友根、张理、徐棣枫;国际法学:孙南申、肖冰;民商法学:张淳、邱鹭凤;刑法学:孙国祥、王钧;诉讼法学专业:许江、狄小华、吴英姿。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独立建制的政法院校,现有法律史、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 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法律史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
徐显明:教授、博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近代法律思想、法理学及人权理论。
江平:教授、博导,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致力于民商法学研究,为我国民商法学界泰斗。
复旦大学法学院
复旦大学法学院现有七个学科组 (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史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和刑法学)和七个学术研究中心(民商法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法治研究中心、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司法研究中心、比较法与普通法研究中心、日本与东亚国家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法学院现有教授 18位、副教授19位;目前每年计划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150名、国际经济法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30名;现有国际法学可授予博士学位;法理学、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和国际法学等8个法学二级学科可授予硕士学位,每年招收50名,以及法学一级学科可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每年春、秋两季各招收70名。
山东大学法学院
山东大学法学院始建于 1983 年, 1995 年始,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法理学、刑法学、国际法专业、法律史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等学科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 年,开始试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2000 年,理论法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 学习 + 研究 ” 培养模式、 “ 双导师制 ” 等,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法学院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27 人,另有国内知名学者、司法界人士 30 人为学院兼职教授。 2005 年山东大学法学院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 8 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 ( 详情以各校公布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