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北京市 院校隶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社会工作
专业介绍: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建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之一,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妇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专业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高等教育)成果奖,有6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有多门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立项,专业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校教师主编的《小组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教材在国内高校享有一定的声誉。2012年,学校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并下设四个专业领域:

妇女服务

妇女维权

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

妇女发展

 

培养特色

我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跨学科教学团队

创新性的系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单一途径,整合社会工作、女性学、法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资源优势,实现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从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聚焦妇女儿童家庭

根据“依托妇联,服务妇女;联合培养,实践育人;尊重规律,突出特色”的培养理念,从妇女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岗位能力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突出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妇女儿童及家庭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服务妇女儿童及家庭的意识与素养,构建了妇女儿童及家庭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进阶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围绕实践问题开展,促进学以致用;实践教学突出课内课外结合,直接服务于行业;探索以“问题为本”和“参与式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案例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模式;现场实践教学采用项目式实习的方式,直接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妇女儿童及家庭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了全过程进阶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校社联合培养

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需求和特点出发,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求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北京市妇联、海南省妇联、深圳市妇联、赤峰市妇联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确立了“九共同”联合培养模式,即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确定课程要求,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共同确定实践基地,共同享用实验资源,共同督导学生实习,共同指导项目、论文、报告,共同开发课题和项目。该模式使我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构建了具有性别平等、家庭友好、儿童友好、妇女参与的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妇女发展等课程体系,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师资队伍

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督导、任课教师队伍。

校内师资背景专业:超过90%的校内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多位教师拥有跨学科背景。

校外师资实务经验丰富: 超过30%的校外导师拥有MSW学历背景或社会工作师资质,校外教师均为从事妇女服务、妇女维权、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以及妇女发展领域的专家或专业实务工作者。

 

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从价值观-知识-技能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领域性课程,将社会工作专业平等、参与、赋权的价值观和性别平等、儿童友好、家庭友好以及妇女发展的工作原则贯穿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实习实践

    我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培养专业实习环节,依照“全过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一体验、二实践、三整合”,使学生在完成不同阶段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技术与方法、了解行业发展和需求、实践并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学生活动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拓展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成立了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团支部等学生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如新老生见面交流会、运动会、学术沙龙等。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