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山东省 主管部门:山东省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市北校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嘉陵江路校区: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点实验室

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高校“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动力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而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实验室以工业流体为对象,针对流体过程及装备能量转化及传递机理、噪声分析及控制、结构及润滑等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节能与污染控制领域的前沿课题及大型企业节能环保重大技术难题和技术项目,形成四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①高温熔体粒化机理及离散颗粒传热传质机理研究;②工业流体系统流量能量耦合理论及低质热能利用;③工业流体噪声及污染分析和控制;④节能装备流体薄膜润滑理论与应用。

该实验室有科研人员达到55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7名,博士(后)39人,外聘院士2人,泰山学者2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占80%以上。该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863、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重大)基金项目20多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主持省级或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以上,承担了胜利油田、济南铁路局、济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等重大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达2500万元左右;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多项,出版教材12部,已有8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混凝土实验室 

青岛理工大学混凝土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中心和青岛市建材行业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实验室共有成员2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1人(包括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0人。外籍院士Wittmann教授作为特聘专家每年在实验室工作3个月以上;日本工学院大学教授嵩英雄作为客座教授每年都来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混凝土实验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混凝土实验室拥有实验面积 1500 m2 ,设备总值1100万元。有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波谱仪、MTS液压伺服系统、电子拉伸试验机、压汞仪、2000KN万能试验机、混凝土快速冻融系统、碳化试验系统等大中型实验设备。

在学术研究方面,混凝土实验室在本行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具有跟踪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实力,在混凝土技术最活跃、最重要的几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目前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已在我国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国内最大的海水冷却塔—浙江宁海国华电厂、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济南钢铁集团等国家重点工程和企业中得到利用,创造和节约经费近2亿多元,成为我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标志性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和学科的发展。

近五年来,该学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973项目1项,军工863项目1项,省(部)、市级纵向课题50余项。完成或正在承担胶州湾海底隧道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研究等重大横向课题40余项,在研项目总经费达到3982万元。目前已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项目有30余项,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2亿元)。获得了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27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34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2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15部。牵头编写的我国首部地方性耐久性规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程》已于200512月施行。除了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外,本学科还开展了新产品研制开发、对外检测鉴定服务等工作,形成了完善的材料研究、开发及检测的技术体系,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本学科也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与日本、韩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多家大学、研究院及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与联系。在国内,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建材院、中国建科院、南京水科院、海洋腐蚀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暖通与热泵重点强化实验室

本实验室总人数24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1名,高工3名,在职教授平均年龄45岁,副教授平均年龄39岁,实验室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41岁。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名,另有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术梯队在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等诸方面合理。

科学研究方面,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共计87项,其中主持国家重大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共计276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获省部级奖3项。在积极组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的同时,还注重走“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共开发新产品15项,获专利10项,科研成果转让5项,被采用12项,创经济效益累计达22045万元。

人才培养方面:配合学科建设和逐步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专项实验室的投入,使之适应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实验室和实验装置均可以用来进行研究生的培养。通过课题、调研、社会实践、论文撰写及日常教学等各个环节来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确保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本科课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博士研究生1名,有在读博士生5名,硕士研究生40名,研究生班人员15名。

实验室的面积2600m2,专业图书资料4.4万册,仪器设备总值1353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74台件,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9台件,2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台件,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台件。具有多台标志性的本专业的大型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仪器设备保持了较高的使用效率,为研究和教学工作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学术交流方面: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暖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全面对国内高校、社会开放,全部大型设备均对外开放,所有纵向课题均对外开放,吸纳兄弟院校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工作,成果共享。

实验室还与青岛本地的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完成多源热泵的中试,为低品位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奠定了基础。已完成的国内第一个海水源热泵实验基地,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使用海水这一绿色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热制冷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也必将为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这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以及深远的社会意义。而甲等公务车(首长专列)空调系统的研制并成功应用,更是有着特有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暖通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实验室简介

1、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建设和发展情况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依托建筑学院3S实验室、自然地理展示室、建筑造型实验室及建筑物理实验室部分功能,20096月获批中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资金支持,申报总建设经费人民币1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400万元,山东省财政支持300万元,学校自筹300万元,目前中央财政拨款已全部到位,截止目前实验室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0万元,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面广、效益显著的综合实验室。

学术队伍:现有实验教学人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人,其中人博士学位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30%,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文化及形态、风景地貌资源与区域生态再生技术、城市规划与交通系统优化及虚拟技术等三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7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20项,累计科研经费2562万元,其中纵向经费441万元。在各类期刊、文集发表论文262篇,其中核心期刊82篇;出版专著、教材35余部,专利3项,科研成果获奖国家级3项,省部级15项,另外,近两年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滨海山地景观空间理论、城市公共艺术与特色风景旅游规划、亮化景观设计、地质地貌资源、受损景观系统恢复、边坡安全技术及理论、城市区域发展、城市交通系统模拟与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进展,为地区城市建设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实验室人员在研经费900余万元。

条件建设:建成数字城市与虚拟设计、航空遥感图像采集与分析、城市环境品质检测与分析、空间形态与色彩分析、城市交通系统数据采集与优化等5个功能实验室,建成两通道立体环幕投影系统、ECOTECT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模拟分析系统、VRP-DigiCity 数字城市规划平台、TransCAD城市交通规划分析系统、3S实验平台、Lumion3D 建筑景观大师、Quest3D及空间彩绘软件系统等6个实验平台及数字城市数据库、景观图像数据库等2个数据库。实验室面积1200M2,设备总值逾890万元。

人才培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心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教学实践及山东半岛突出海滨山地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特色、为区域城市建设研究及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及技术支撑的科学实验基地。中心涉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艺术设计、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6个硕士点,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艺术设计、土地资源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交通运输等11个本科专业,服务在校生4000余人,研究生360人,已毕业研究生48人,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骨干技术力量与高层管理人才。

学术交流:近五年来,实验室依托相关学科已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如德国不莱梅大学、日本工业大学、佐贺大学、大手前大学、冲绳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有过多层面学术交流与互访,开展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报告等交流20余人次。

2、所取得标志性成果、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情况及取得效益

中心经过近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2009年实验室主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崂山文化馆展示设计”获IDAA2010第三届国际设计金奖、2010年“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研究”获山东省软科学成果三等奖、“资源开发引起的突水-塌陷型地质灾害动力学评价方法与综合防治技术”获2010年度中国冶金矿山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其他奖项及应用专利20余项,为地方城市建设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重点学科简介

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081402结构工程;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403市政工程;080104工程力学

 

081402结构工程

本学科点是山东省重点学科,是我校实力较强和特色突出的学科之一,具有结构工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以研究学科基础理论、紧密结合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为研究特色。现有六个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及抗震、钢结构、地下结构及抗变形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建筑物检测鉴定及加固、结构施工新技术等。

本学科近几年共完成1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和横向课题。获国家级科研奖(包括军队系统)4项,国家级教学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19项,省部级教学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57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10篇,出版专著8部、国家规划教材3部、其他教材29部。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教授27人,副教授21人,获博士学位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9人,另外本学科特聘Wittmann、范维澄、郑颖人、卢耀如4位院士。

本学科依托的实验室面积284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3400万元,万元以上的设备271台。近几年增加了结构耐久性成套设备(自制)、MTS液压伺服加荷系统(改造)等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支撑项目、973子课题等项目的试验研究。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本学科现有三个研究方向:①建筑结构火灾行为及灾后处理;②工程抗震与结构控制;③岩土灾害及其对工程结构的损害与防护。该学科下设结构火灾实验室

本学科近5年来承担了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及多项省部科学基金和横向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部。

本学科学术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获博士学位人员10人,博士生导师2人,另外本学科特聘范维澄院士。

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建筑结构火灾行为及灾后处理通过大量足尺寸结构试验探索建筑结构空间火灾的蔓延规律,并为现行的设计方法,向以火灾风险评估和火灾动力学为基础的性能化设计的方向转变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从而建立建筑结构的抗火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规程。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本学科是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是青岛理工大学最早的主干学科之一,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批准为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学科和山东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的主要特色研究方向为润滑理论及应用和机械结构动态特性分析与测控,研究方向包括摩擦学理论、实验及工程应用、机械动力学,节能技术与装备设计,疲劳强度理论,表面工程,机械可靠性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等。

本学科有山东省机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先进实验条件支撑,实验室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

本学科共有教学科研人员16人。其学历结构为:博士(后)14人,硕士2人;职称结构为: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1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占95%以上。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1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篇,核心期刊80余篇,出版著述1部,教材3部。

 

081403市政工程

青岛理工大学给水排水本科专业创办于19792003年获“市政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本学科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独立担负设计、管理等技术方面工作的能力,强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特色。

本学科现有兼职院士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已形成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给排水系统分析与优化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下设给水排水教研室、流体力学教研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化学分析与检测实验室等,并拥有山东省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设有水工程技术研究所。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奖励3项,其中“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与控制措施研究”获得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变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在城镇用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教材4部,专著3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2项,中德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中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标准的编制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88年,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四个本科专业。1998年获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及其理论滨海、山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滨海、山地城市空间设计及其理论滨海、山地景观规划设计与理论滨海、山地建筑技术研究。

本学科有六个教研室和一个城市设计研究所。学科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天泰公司联合成立了青岛天泰理工建筑研发中心,并先后与德国不莱梅大学建筑系、德国包豪斯大学、日本工业大学建筑系、香港大学建筑系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形成学术互促的良好格局。

    自学科点成立以来,结合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大量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研究项目。在21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协举办的“21世纪的城市住区设计世界大学生设计竞赛优秀奖,排名世界第十一名、亚洲第六名的好成绩。

建筑学院拥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居住建筑与节能研究所以及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建筑模型实验室,其中的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实验室设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导师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导师队伍全部为60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本学科特色以研究山东及青岛地区滨海山地环境中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设计滨海与山地地域建筑设计滨海与山地区域城市空间设计及其理论为核心,结合地区城市发展,形成以地区性研究为特色的研究领域。

 

080104工程力学

本学科是我校土木、机械、环境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基础和支撑,以我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现有外聘院士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

本学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岩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2)结构强度与振动;(3)生物工程力学;(4工程材料结构失效分析。分别在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边坡及隧洞稳定性研究与工程应用”,复杂加卸荷边坡工程稳定性预测预报”,“地下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的突变失稳理论及应用”,“生物运动仿真、断肢的仿生力学设计及制造”,“生物形体虚拟模型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材料在载荷作用下的动、静态规律研究与应用”,“结构强度与振动仿真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发表论文近13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45篇,出版专著4部。目前,力学实验室为山东省二类基础课实验室和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可授予的学位

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生人数

目前在校普通本专科生30428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8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