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江西省 主管部门:江西省

院校简介

学校领导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成立的第一所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建校六十多年来,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为国防军工行业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

学校现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个江西省一流优势型、成长型和培育型学科,2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4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2个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5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学校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有“中国好人”宋金如、“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周义朋、“全国模范教师”李荣同;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同时,学校还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顾问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国家道德模范、“CCTV年度慈善人物”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校长。

学校科技实力雄厚。2018年获批建设“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在核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0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科研与教学平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及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


学校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在山西太谷创办,是中国放射性地质最早的教育机构;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文、管、经、法、教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设有24个教学学院和19个独立建制科研机构。各类全日制在校生共计3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200余人。

    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拥有1个国家国防紧缺学科、1个国家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家国防重点专业, 2个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高水平学科、4个江西省高校“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西省高校“十二五”一级学科示范性硕士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53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0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21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学校现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地球环境”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1个,全国唯一的“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内高校首个为海外铀资源勘查而设立的“海外铀资源勘查与开发人才培训中心”。另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拥有国防军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军工保密资质的认证;拥有“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并互派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学习。

周边环境